第6章 第一支工程队(3/3)
看,怎么知道渠线画得对不对?”他说着,已经踏进了水里,冰凉的泥水瞬间浸透了靴底,可他半点没在意,反而用竹竿探了探前方的水深:“陈二,过来,咱们从这边开始测!”
陈二赶紧跟上,看着朱允炆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水里走,竹竿在他手里挥得稳稳的,时不时还提醒他“这边水深,慢点走”,心里突然有点发酸——这皇太孙,比他们这些常年干粗活的还能吃苦。
雨还在下,溅起的水花打在朱允炆的袍角上,很快就沾满了泥浆,原本干净的衣摆,此刻变得黑乎乎的。
可他浑然不觉,一会儿弯腰看竹竿上的刻度,一会儿指挥勘测队员拉麻绳,嘴里的指令清晰又干脆:“这里比刚才低半尺,渠线要往东边偏一点……那里有块石头,记下来,等会儿让力役队清走……”
工地上的人都看呆了。
刘老栓正领着工匠们凿木头,看见朱允炆在水里忙活,手里的凿子顿了顿,对身边的徒弟说:“加把劲!殿下都这么拼了,咱们不能偷懒!”
赵大牛刚举起镐头,看见这一幕,突然把镐头往地上一拄,扯着嗓子喊:“兄弟们!殿下都下水了,咱们还能歇着吗?挖!给俺往深了挖!”
“挖!”力役队的人齐声喊,镐头砸在泥地上的声音,比刚才响了一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辅备队的张书吏,原本只是坐在棚子里记录,此刻也站了起来,拿着册子走到工具堆旁,亲自给役夫们发铁锹:“大家别急,工具够,用完了记得还回来!”
连那些原本只是看热闹的人,此刻也动了起来——有个老工匠主动去帮工匠队打磨木板,有个年轻役夫跑去给勘测队递麻绳。
雨幕里,原本零散的吆喝声,渐渐汇成了一片热火朝天的声响。
朱允炆在水里待了近一个时辰,直到勘测队把主要的渠线都标记好了,他才踩着泥水走上岸。
王钺赶紧递上干布,又让人端来热姜汤,看着他冻得有些发红的手,眼眶都有点红了:“殿下,您快擦擦,喝点姜汤暖暖身子。
”
朱允炆接过姜汤,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滑,他笑着看向工地:“你看,这不是挺好的吗?”
王钺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勘测队的人还在忙着标记细节,竹竿在雨幕里划出道道弧线;力役队的镐头起落不停,挖出来的淤泥堆在渠岸外侧,很快就堆起了一道小土坡;工匠队的锯子声、凿子声“叮叮当当”响个不停,第一张挡板的框架已经快做好了;辅备队的人穿梭在工地上,送工具的、发馒头的、记工量的,忙得有条不紊。
最让人暖心的是,有个役夫的鞋陷在泥里拔不出来,旁边两个工友赶紧帮他拉;有个老工匠的手被木头划破了,辅备队的人立马递上布条和草药。
刚才的混乱和疏离,此刻全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说不出的热闹和齐心。
“殿下,”陈二跑过来,手里拿着标记好的渠线图,脸上带着兴奋,“咱们测完了!按您说的法子,误差都没超过三寸!”
“好!”朱允炆接过图纸,仔细看了看,“等会儿把图给刘师傅和赵大牛,让他们按这个来。
”
刘老栓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刚做好的挡板样品:“殿下,您看这个行不行?要是不行,俺们再改!”
朱允炆拿起挡板,试了试开关,很顺畅,他笑着点头:“很好!就按这个做,三个都做出来后,先装在西边的暗渠口。
”
赵大牛扛着一把铁锹跑过来,脸上全是汗,却笑得格外开心:“殿下!俺们已经挖了两丈长的明渠了!照这个速度,明天就能挖完!”
朱允炆看着眼前这些浑身是泥、却眼神发亮的人,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成就感。
他知道,自己组建的不只是一支“工程队”,更是一支能拧成一股绳、能打硬仗的队伍。
雨渐渐小了,天边透出一丝微弱的光。
工地上的声响还在继续,可这声音里,没了起初的茫然和懈怠,多了几分干劲和希望。
朱允炆站在岸边,看着这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嘴角微微上扬——这是他在这个时代,亲手点燃的第一簇“星火”,而他知道,这簇星火,很快就会燎原。
喜欢大明基建录请大家收藏:()大明基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