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暗夜织网,铁血铸魂(1/3)
夜色如墨,雨声渐歇。
雨水积蓄在战壕底部的坑洼里,映照着零星的火把与马灯昏黄的光。
朱赤站在指挥部外一处稍高的土坡上,像一尊凝固的雕像,只有那双锐利的眼睛在黑暗中熠熠生辉,扫视着这片正在发生蜕变的阵地。
空气中弥漫着新鲜的泥土气息、汗水的酸味,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铁与火带来的凛冽。
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大战前特有的忙碌乐章:
“一、二、嘿哟!”——那是程智团士兵们在军官的号子下,奋力挖掘反坦克壕的声音。
铁锹与砂石摩擦,发出刺耳的声响。
士兵们赤裸的上身蒸腾着白气,汗水混着泥水从脊梁上淌下,在火把映照下闪着光。
有人手上磨出了血泡,用破布一缠,继续挥舞铁锹。
抱怨声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旅座描绘的“坦克噩梦”场景激发的狠劲。
“轻点,稳住……”——张绍勋团的工兵和灵巧的士兵们,则像一群夜行的工匠,在阵地前沿和两翼的阴影处埋头苦干。
他们按照朱赤提供的图纸,小心翼翼地摆弄着铁皮、木板、炸药和缴获的日军手榴弹。
制作“跳雷”需要极高的精度,一个老兵屏住呼吸,用锉刀打磨着触发机关,额角渗出汗珠,生怕一个不慎就提前送走自己。
布置绊索的士兵,像蜘蛛织网般耐心,将几乎看不见的细线隐藏在草丛和断木之间。
这种无声的杀戮艺术,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冷酷,也让执行者们心中充满了奇异的使命感。
更远处,隐约传来低沉而有力的口令声和武器操练的动静。
那是吃过饱饭、经过短暂休整的士兵,在基层军官的带领下,复习朱赤傍晚时分传授的战术动作——如何利用弹坑快速跃进,如何在遭遇射击时进行“之”字形规避,如何与侧翼战友形成交叉火力。
整个雨花台阵地,像一头被唤醒的巨兽,在夜色中喘息、磨砺着爪牙。
朱赤走下土坡,来到一处正在加固的机枪堡垒前。
几个士兵正喊着号子,将一根粗大的圆木夯进掩体前沿。
“旅座!”一个脸上带着稚气,但眼神已经变得坚毅的新兵看到朱赤,下意识地立正,声音洪亮。
其他士兵也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敬畏地看向他。
“继续。
”朱赤摆了摆手,走到掩体内部,用手指敲了敲刚刚加固的支撑柱,“原木之间,要用抓钉或者铁箍连接,最好能浇上水,冻上一层冰,更坚固。
”他说的是一种在东北抗战中总结出的土经验。
“是!旅座!”带队的班长恍然大悟,连忙记下。
朱赤又检查了射击孔的角度,略微调整了一下,“视野再放宽一点,覆盖左前方那片洼地,那里是死角。
”
他的话语简洁,却直指要害。
士兵们看着旅座亲手调整,感受着那份与以往长官截然不同的、深入到最细微处的专业与务实,心中的信服又加深一层。
这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而是能与他们一同摸爬滚打的底气。
离开机枪堡垒,朱赤走向523团的后方集结地。
这里相对安静,一群被挑选出来的士兵,正围坐在一起,听他们的团长程智讲话。
程智手里拿着几枚木柄手榴弹,正笨拙地试图将它们捆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