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四士归心赴幽燕,共拓边庭新篇章(1/3)
幽州的春风,总带着塞北的凛冽。
龙天策抵达幽州刺史府已有月余。
这座边城的城墙带着风霜的痕迹,街道上行人多是身着短打、腰佩弯刀的边民,偶尔能看到巡逻的唐军士兵,甲胄上还沾着未化的冰碴。
与楚州的温润、漠北的苍茫不同,幽州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绷的张力——这里北接契丹,东连奚族,西望突厥残部,是大唐东北的门户,也是常年烽火不息的前线。
一个月来,龙天策没敢懈怠。
他带着黄强、夜凌等人,走遍了幽州的城镇乡村:查看城防,发现多处垛口坍塌,守城的弩箭半数朽坏;安抚百姓,见他们多衣衫褴褛,家中存粮不足;询问旧吏,得知契丹去年秋冬两次袭扰,抢走了三个村落的牲畜,至今未还。
“将军,幽州这摊子,比咱们想的还烂。
”黄强擦拭着开山刀,眉头紧锁,“城防得修,粮草得备,军饷欠了三个月,连契丹的底细都摸不清——咱们手里光有硬茬子(指武将),缺能盘算的人啊。
”
龙天策站在刺史府的地图前,金发黑眸望着标注着“契丹王庭”“奚族驻牧地”的区域,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
黄强说得对,幽州的问题,远比战场上的厮杀复杂:既要练兵防袭扰,又要劝农稳民心,还要通贸易、探情报,缺一不可。
他麾下武将如云,可处理这些盘根错节的事务,正缺几位能运筹帷幄的谋士。
正思忖间,府外传来亲卫的通报:“将军!门外有四位先生求见,说是从楚州来的,带了您的旧物为凭。
”
“楚州来的?”龙天策一愣,快步走出府门。
府外的石阶下,站着四位身着青衫的文士。
为首一人面容清癯,颔下三缕长须,正是他在楚州时的长史刘晔;其侧一人身材魁梧,虽着文士袍却透着一股英气,是曾帮他整顿楚州军备的邓铿;左手边那位眉目温和,手中总攥着一本账册,是打理楚州赋税、让府库充盈的房衍;最右侧那人面色沉静,眼神锐利,正是曾帮他梳理楚州刑狱、断案如神的杜哲。
四位谋士,皆是他在楚州时的左膀右臂——当年他调任北伐先锋,特意将四人留在楚州,辅佐刘晔稳定地方,如今楚州早已井然有序,百姓安居乐业。
“刘长史!邓先生!房先生!杜先生!”龙天策又惊又喜,快步走下石阶,“你们怎么来了?”
刘晔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声音温和却坚定:“将军赴任幽州,边庭多事,我等在楚州坐立难安。
如今楚州诸事已定,便合计着,将军身边或许用得上我们这些老骨头,便辞了官职,一路北上,来投奔将军。
”
邓铿哈哈一笑,拍了拍腰间的剑:“楚州安稳了,可我这手却痒了。
听闻幽州要跟契丹打交道,我当年在楚州琢磨的那套‘边军整训法’,正想在这儿试试。
”
房衍捧着一本厚厚的账册,拱手道:“将军,这是楚州近年的赋税明细,我抄了一份带来。
幽州百姓困苦,或许能从楚州的屯田、互市法子中,找出些能用的门道。
”
杜哲则递上一卷卷宗,语气沉静:“这是我整理的契丹、奚族近年的犯边记录,还有他们的部族习俗、内部矛盾。
将军要守幽州,得先知道对手的软肋。
”
龙天策看着眼前四位谋士,看着他们风尘仆仆的面容——刘晔的长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