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阡陌重开兴农桑,吏治清明润幽州(2/3)
前三年免征赋税,第四年起,每亩缴纳粟米三升,桑麻半匹——仅为豪强地租的十分之一。
3.鼓励垦荒,凡开垦荒地者,额外奖励五十亩永业田。
“均田令”颁布那日,幽州城的布告栏前,挤满了前来观看的农民。
当识字的人念出“每户一百亩”“前三年免税”时,人群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真的能分到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农,颤声问道。
“官府说了,这是龙将军亲自下的令,还能有假?”
“龙将军真是活菩萨啊!”
许多农民当场就哭了——他们祖祖辈辈的梦想,终于在这一刻实现了。
春耕时节,幽州的田野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
官府发放的种子、耕牛,源源不断地送到农民手中;刘晔和农官们,带着从长安请来的农技博士,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耕种;曾经荒芜的土地,被犁铧翻开,种下了新的希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龙天策站在田埂上,看着农民们弯腰插秧的身影,听着孩子们在田边追逐嬉闹的笑声,对身边的刘晔道:“你看,这才是幽州该有的样子。
”
整顿吏治:清扫积弊的清风
土地问题解决了,但要让“均田令”真正落到实处,让农民安心生产,还需要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吏队伍。
幽州的吏治,积弊已久。
许多官吏是前隋遗留下来的,或是靠裙带关系上位的,根本不懂治理,只会欺压百姓、中饱私囊。
前几任刺史想整顿,都因阻力太大而不了了之。
“吏治不清,再好的政策也会走样。
”龙天策在官吏大会上,目光扫过台下数百名官吏,声音冰冷,“从今日起,幽州的官吏,实行‘考绩制’——能者上,庸者下,贪者斩!”
考绩制的核心,是“三查三考”:
1.查贪腐:杜哲牵头,成立“廉政司”,凡被百姓举报贪腐者,不论职位高低,一律严查。
查实者,轻则罢官,重则处斩,家产充公。
2.查惰政:刘晔负责,每月对各县的政务进行考核,包括赋税征收、案件处理、农田开垦进度等,连续三个月考核不合格者,直接罢免。
3.查民情:玉倾城带着凤凰卫,微服私访,倾听百姓对官吏的评价,评价差者,即便考核合格,也要调离重要岗位。
第一个被查处的,是涿郡县令王坤。
有百姓举报,王坤在分发耕牛时,将官府拨下的健壮耕牛,换成了自己家的病牛,从中牟利。
杜哲带人一查,不仅查实了此事,还查出王坤在任三年,贪污赋税、克扣赈灾粮,涉案金额高达五万贯!
龙天策当即下令:“将王坤押到涿郡的市集上,当众处斩,财产变卖,赔偿百姓损失!”
斩首那日,涿郡市集人山人海。
百姓们看着曾经作威作福的王县令伏法,无不拍手称快。
“龙将军这是动真格的了!”
“以后看谁还敢贪!”
震慑之下,幽州的官吏们人人自危,往日的慵懒推诿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勤勉和谨慎。
与此同时,龙天策大力提拔贤能。
他不拘一格降人才,无论是出身寒门的秀才,还是有一技之长的工匠,甚至是曾经的降卒,只要有能力、品行端正,都有机会得到重用。
比如,前突厥降将阿史那思,熟悉草原事务,又体恤民情,被任命为“漠南安抚使”,负责管理突厥降民,做得有声有色;渔阳郡的一个老秀才张讷,虽科举未中,却精通水利,被任命为“水部郎中”,主持幽州的水利工程。
“用对一个人,就能盘活一个县。
”龙天策在官吏培训会上说,“你们的俸禄,由州府统一发放,足额按时,绝不拖欠。
但你们要是敢贪墨百姓一分钱,我就让你们把牢底坐穿!”
在严格的考核和公正的选拔下,幽州的吏治焕然一新。
官吏们下乡的次数多了,关心百姓疾苦的多了,办事效率高了,百姓们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
修水利:引来滋润的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