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新政再出惊世举,书生破防弃斯文(2/3)
子。
宋举人割了没几下,就被麦芒扎了手,鲜血直流,他看着自己颤抖的手指,再看看身边农夫们挥汗如雨、动作娴熟的样子,一股巨大的屈辱感涌上心头,竟当众蹲在田埂上,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我寒窗苦读三十年,中了举人,不是为了来割麦子的啊!”
他的哭声,引来了其他书生的共鸣,有的唉声叹气,有的默默流泪,麦田里一时间哀鸿遍野。
可农夫们却不理解他们的悲伤。
一个老农看着宋举人,不解地问:“举人老爷,割麦子不丢人啊。
你看这麦子,多好,割下来能活命。
你们读书人识字,能算清账,帮我们多收点粮食,不是好事吗?”
老农的朴实话语,像一记耳光,打在宋举人脸上,让他哭得更凶,却也哑口无言。
麦收刚过,轮到“清扫街道”。
一群书生拿着扫帚,在南街的石板路上,慢吞吞地扫着。
吴秀才戴着厚厚的手套(怕磨坏了手),扫帚在他手里,像不听话的蛇,扫了半天,灰尘没动多少,自己倒呛得直咳嗽。
路过的百姓看着他们笨拙的样子,有的指指点点,有的善意地笑着,有的甚至上前示范:“秀才老爷,扫帚要这样握,用力往后拉……”
一个卖豆腐的老汉,看着吴秀才,打趣道:“吴秀才,这扫地可比写文章累吧?知道我们这些做小买卖的,每天起早贪黑扫街多不容易了吧?”
吴秀才涨红了脸,想反驳,却发现自己连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平日里鄙夷的“体力活”,竟也需要技巧和力气。
而最让读书人们崩溃的,是“膳食课”。
太守府专门请了几个手艺好的厨娘,在文庙旁的空地上搭了灶台,逼着书生们学做饭。
马秀才看着油腻的铁锅,闻着厨房里的油烟味,胃里一阵翻江倒海。
当厨娘让他亲手淘米时,他捏着米粒,仿佛那是什么脏东西,半天不敢下锅。
“马秀才,快点啊!”厨娘不耐烦地催促,“这些米可是百姓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别磨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马秀才咬着牙,把米扔进锅里,却因为手滑,洒了一地。
厨娘瞪了他一眼:“连米都不会淘,还说什么‘粒粒皆辛苦’?我看你是‘句句皆空谈’!”
这句话,彻底击溃了马秀才的心理防线。
他猛地扔掉手里的瓢,后退几步,指着灶台,声音尖利:“我不干了!我宁愿去死,也不会学这种粗鄙的营生!”
他的反抗,换来的是府丁冷漠的回应:“马秀才抗命,罚学做十道菜,给城西养老院送去。
”
类似的“破防”场景,在睢阳各处上演。
有书生帮百姓扫大街时,被泥水泡坏了新买的靴子,心疼得直掉眼泪,却不得不继续挥动扫帚;
有书生上山砍柴,被树枝划破了衣服,看着自己狼狈的样子,对着山林怒吼,最终却只能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