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茅庐泣别忠魂逝,圣主追封慰丹心(2/3)
明弈虽无深交,却敬佩他的风骨。
尤其是在替身乱政时,明弈不顾年迈,两度闯宫劝谏,那份勇气与忠诚,让她自愧不如。
她想起父亲费无极的跋扈,再对比明弈的清廉,心中五味杂陈,泪水潸然而下。
两位太后不约而同地来到太极殿外,恰逢秦珪哭着从马车上下来。
看到儿子(名义上的儿子,对费太后而言是外甥)悲痛欲绝的模样,杨氏再也忍不住,快步上前抱住秦珪:“皇儿,莫要太伤心,明老夫子一生磊落,定会安息的。
”
费太后站在一旁,泪水无声滑落,哽咽道:“陛下,明老大人是国之栋梁,他的功绩,天下人都看在眼里。
”
秦珪扑在杨氏怀里,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放声大哭:“母后,您去看看……去看看老夫子住的地方……那哪里是宰相府?就是一间茅庐!他吃的是稀粥咸菜……儿臣对不起他啊!没能让他安享晚年,没能让他看到费无极伏法……”
杨氏轻轻拍着他的背,自己的泪水也止不住地流:“不怪你,皇儿,是老夫子品性高洁,不愿贪图富贵。
他若在天有灵,定会体谅陛下的。
”
两宫太后陪着秦珪在殿外站了许久,直到他哭声渐歇,才劝他进殿歇息。
宫人们远远看着,无不落泪——连太后都如此悲痛,可见明老大人在朝野心中的分量。
圣主亲撰:铭碑追谥慰英灵
回到太极殿,秦珪屏退了左右,独自一人坐在御案前。
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红肿的眼睛上,却驱不散心中的悲恸。
他铺开宣纸,提起笔,想写些什么,却久久落不下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良久,他深吸一口气,蘸饱浓墨,在纸上写下四个大字:“明弈墓志铭”。
接下来的三个时辰里,秦珪一动不动地坐在案前,笔走龙蛇,泪水不时滴落在宣纸上,晕开墨迹,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思路。
他回顾了明弈的一生:太祖朝入仕,高祖朝两度罢相,太宗朝五起五落,神凰年九罢不屈;他写下明弈智破邗沟覆船案的功绩,写下他推行新政的决心,写下他九次被罢相却始终初心不改的忠诚;他更写下了老人“与百姓共天下”的信念,写下那床打了85个补丁的被褥,写下那碗永远喝不完的稀粥。
“公生而刚毅,死而清廉。
历四朝而风骨不改,经九罢而初心弥坚。
为民请命,敢犯龙颜;为国立政,不计私利。
家徒四壁,唯书满室;身无长物,唯德传世……”
字字泣血,句句含情。
写完最后一个字,秦珪将笔一掷,趴在案上,再次失声痛哭。
这篇墓志铭,不仅是对明弈一生的总结,更是他对这位老臣最沉痛的哀悼与最崇高的致敬。
追封厚葬:圣恩浩荡昭千古
次日朝会,秦珪强忍着悲痛,在太极殿上颁布了对明弈的追封诏令。
“明弈老大人,四朝元老,九起九落,忠君爱国,清廉自守,为我大唐立下赫赫功勋。
今不幸辞世,朕心悲痛万分。
”秦珪的声音虽仍带着沙哑,却异常坚定,“传朕旨意:”
“其一,追封明弈为司徒,位列三公,以彰其辅佐四朝之功。
”
司徒一职,是朝廷最高荣誉之一,非有盖世奇功者不得授。
满朝文武听闻,无不颔首——明弈的功绩,担得起这份荣誉。
“其二,追谥明弈为‘文正’。
”
“文正”二字,是古代文臣的最高谥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