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茅庐泣别忠魂逝,圣主追封慰丹心(3/3)
味着“道德博闻曰文,守道不移曰正”。
自大唐开国以来,获此谥号者,不过三人。
当秦珪念出这两个字时,朝堂之上一片肃穆,不少老臣想起明弈的一生,忍不住潸然泪下。
“其三,敕令明弈配享太庙,与历代先帝共享祭祀。
”
配享太庙,是臣子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意味着将明弈的灵位放入皇家祖庙,永远接受后世帝王的祭拜。
此令一出,满朝震动——这是对明弈一生最大的肯定,也是对“忠”与“廉”的极致褒奖。
“其四,将明弈灵柩,葬于太宗文皇帝墓侧,永伴先帝,以慰其‘承太宗遗志’之愿。
”
太宗文皇帝是大唐的盛世明君,明弈一生以践行太宗遗志为己任,将他葬在太宗墓侧,既是对他“坚守太宗国策”的肯定,也让这位忠良之臣,能永远陪伴他所敬仰的先帝。
四道诏令,一道比一道厚重,一道比一道彰显圣恩。
秦珪站在御座上,看着百官跪拜,声音铿锵:“明老夫子虽逝,但其风骨永存。
朕愿天下臣子,皆以明弈为楷模,忠君爱国,清廉自守,共筑大唐盛世!”
“臣等遵旨!”百官齐声应和,声音震彻大殿,带着对明弈的缅怀,也带着对未来的期许。
新篇有寄:忠魂不泯照前路
神凰六年三月,明弈的葬礼如期举行。
送葬的队伍从长安西市出发,绵延数十里。
秦珪亲自为灵柩执绋,龙天策、玉倾城、郭子仪、阿史纳·戈比翁等文武百官紧随其后。
百姓们自发地涌上街头,手持白幡,焚香跪拜,哭声震天。
灵柩缓缓驶入昭陵(太宗陵墓)陵区,安葬在太宗墓侧。
那里依山傍水,视野开阔,仿佛能看到长安的繁华,看到大唐的万里江山。
墓碑上,刻着秦珪亲笔撰写的墓志铭,最后一句写道:“公虽逝,风骨存;大唐兴,赖斯人。
”
明弈走了,带着未能见证费无极伏法的遗憾,却留下了不朽的精神。
秦珪的追封与厚葬,不仅是对一位忠臣的告慰,更是向天下昭示:大唐尊崇的是清廉与忠诚,铭记的是为民谋福的功绩。
太极殿内,秦珪将《苦离子文集》放在御案最显眼的位置,每当处理政务感到迷茫时,便翻开读一读,仿佛能听到明弈在耳边叮嘱:“陛下,当以百姓为重。
”
龙天策在训练军队时,常常以明弈的“风骨”激励将士:“老夫子文官尚且如此刚毅,我等武将,更要守土护民,不失大唐气节。
”
玉倾城在整理户籍、推行新政时,总会想起明弈为了流民奔走的身影,更加细致地体恤民情,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惠及百姓。
两位太后也时常在宫中提及明弈,告诫后宫之人要节俭度日,不可奢华。
神凰六年的春天,因为明弈的离去而染上了悲壮的色彩,却也因为这场盛大的葬礼,凝聚了更多的力量。
属于大唐的“新篇章”,在忠魂的庇佑与激励下,继续向前铺展。
这篇章里,有对先贤的缅怀,有对风骨的传承,更有无数人以明弈为榜样,为了“与百姓共天下”的理想,砥砺前行的坚定脚步。
明弈虽未能看到最后的胜利,却早已用一生的坚守,为这场胜利奠定了基石。
他的忠魂,如同一盏明灯,永远照耀着大唐的前路,提醒着每一位大唐的子民:风骨不灭,民心不忘,国家便有希望,新篇便有荣光。
喜欢英烈传奇请大家收藏:()英烈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