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神凰九年岭南春,宏图大展启新程(1/3)
神凰九年的春天,岭南的瘴气被浩荡的春风吹散,梅岭的梅花虽已谢去,却酝酿着满枝的新绿。
龙天策一家在揭阳村小住数月,见证了渔村的蜕变后,并未停下脚步。
这位四十八岁的“少年将军”,心中早已勾勒出一幅更宏大的蓝图——他要让岭南不仅摆脱恶霸的盘剥,更要真正融入大唐的血脉,让这片被视为“蛮荒”的土地,绽放出与中原同等的光彩。
而这一切的起点,便是他写给长安的一封长奏。
长安来诏:岭南新政启宏图
太极殿内,秦珪展开龙天策的奏折,越看越是心惊,随即化为难以抑制的兴奋。
奏折中,龙天策详述了岭南的风土人情、资源物产,更直指岭南发展的症结——“文不通则智不开,路不畅则货不流,技不进而民不富,族不和则邦不稳”,并提出四项建议:办学堂以启民智,开梅岭古道以通南北,传农桑技艺以富民生,联百越诸部以固边疆。
“好!好一个龙天策!”秦珪拍案而起,眼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锐利光芒,“他这是要为朕再造一个岭南啊!”
身旁的安澜皇后接过奏折,细细品读,温婉的眼中也露出赞叹:“天策将军不仅有勇有谋,更有如此远见,实乃大唐之幸。
”
秦珪当即下诏:“准龙天策所奏!命其以秦王、天策上将之职,总领岭南事务,可调岭南各州府人力物力,务必将学堂、古道之事办妥!所需钱粮,由户部全力拨付!”
诏令快马加鞭送往岭南,抵达龙天策手中时,他正站在梅岭的山脚下,望着陡峭的山势,眉头微蹙。
接过诏令,他展开一看,随即对身边的玉倾城、罗嘉儿等人笑道:“陛下准了!岭南的‘新篇章’,可以正式动笔了!”
学堂遍设:文脉初开启民智
办学堂的事,龙天策交给了心思细腻、精通典籍的玉倾城与罗嘉儿。
“要让岭南真正融入大唐,必先让这里的人识汉字、明事理。
”玉倾城在选址时,对罗嘉儿说,“学堂不能只开在州府,县镇甚至大一些的村寨,都要有。
”
她们的想法与龙天策不谋而合。
很快,在岭南各州府的支持下,第一批学堂在羊城、阳江、揭阳等地破土动工。
木料用的是本地的硬木,砖瓦由州府窑厂烧制,连教书先生,都是龙天策从长安与洛阳请来的老儒,加上一些熟悉岭南风俗的本地士子。
起初,百姓们对学堂不甚理解。
“孩子跟着打鱼、种山芋不好吗?学那些‘之乎者也’能当饭吃?”类似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玉倾城与罗嘉儿并不急,只是让学堂先开课,对来上学的孩子,每日提供一顿免费的粥饭,还发一块写字的石板。
“来看看嘛,不花钱,还管饭!”罗嘉儿带着阿武,在村寨里挨家挨户劝说,用苗语和汉语双语解释,“孩子识了字,能算账,能看懂官府的告示,以后做买卖、走商路,都不吃亏!”
第一个来上学的,是揭阳村一个渔民的儿子,他爹就是靠玉倾城教的养鱼技术发了家,对“中原学问”深信不疑。
渐渐地,来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到后来的挤满学堂。
课堂上,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朗读着《三字经》,用小石子在石板上练习写字。
玉倾城教他们读诗,罗嘉儿教他们算数,偶尔还会讲些大唐的历史故事——李世民如何纳谏,玄奘如何西行,听得孩子们眼睛发亮。
“先生,长安真的有那么大的宫殿吗?”一个苗家小姑娘怯生生地问。
罗嘉儿笑着点头:“有,等你们学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