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神凰九年岭南春,宏图大展启新程(2/3)
本事,就能去长安看看。
”
学堂的开设,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在岭南的文化土壤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不仅孩子们开始识文断字,连许多成年人,也会在劳作之余,跑到学堂外,听先生讲课,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梅岭道通:车马喧腾连南北
与办学堂同步推进的,是梅岭古道的开辟。
梅岭横亘在江西与广东交界处,是中原进入岭南的天然屏障,山势陡峭,瘴气弥漫,自古便是“行路难”的代名词。
龙天策亲自勘察地形,调集了岭南各州府的役夫与工匠,加上从长安调来的能工巧匠,共数万人,浩浩荡荡开赴梅岭。
“这条道,不仅要能走人,还要能过马车!”龙天策站在山巅,望着云雾缭绕的山谷,对工程总管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务必让南北商旅,畅通无阻!”
开山的工程异常艰苦。
役夫们用錾子一点点凿开岩石,用藤筐运走碎石,稍有不慎,便会坠入深谷。
龙天策与工匠们同吃同住,亲自指挥最危险的路段施工,还将中原的火药(用于开山)、架桥技艺,悉数传授给工匠。
罗嘉儿带着苗寨的郎中,在工地旁设立医帐,用苗药治疗伤病,她独创的“活血化瘀汤”,对跌打损伤有奇效,成了工地上的“神药”。
玉倾城则负责后勤,确保粮食、饮水、药材源源不断运到工地。
她还根据梅岭的气候,改良了役夫的饮食,加入祛湿的薏米、生姜,大大减少了疫病的发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历时半年,当神凰九年的秋叶染红梅岭时,一条宽三丈、长数十里的大道,终于贯通了梅岭。
路面用青石板铺就,平整宽阔;险要处修有护栏,陡峭处设有驿站;沿途还开凿了数座隧道,架设了十余座石拱桥,横跨溪流深谷。
通车那日,龙天策亲自乘坐第一辆马车,从岭南驶向中原。
车轮碾过平整的石板路,平稳得几乎感觉不到颠簸。
车窗外,昔日的险峻山路,如今成了坦途,沿途的驿站里,已有商旅歇脚,吆喝声、马嘶声、车轮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通了!梅岭道真的通了!”第一个从中原赶来的商人,站在古道入口,望着岭南的方向,激动得老泪纵横。
梅岭道的开通,彻底改变了岭南的闭塞。
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通过马车源源不断运入岭南;岭南的香料、珠玑、水果、海产品,也通过古道销往中原。
昔日“岭南货物,价高十倍”的局面一去不返,两地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岭南的市集,也因中原商品的涌入,变得更加繁华。
农桑革新:稻菽千重富岭南
交通通畅后,龙天策将重心转向“劝课农桑”。
他从长安请来农官,带着中原的新粮种(如占城稻)、农具(曲辕犁、龙骨水车),深入岭南各地,手把手教百姓耕种。
“这曲辕犁,比你们的老犁省力一半,深耕浅种都能调!”农官在田间示范,引来一片惊叹。
“这占城稻,一年能收两季,产量比你们的本地稻高得多!”
岭南多山地丘陵,龙天策便教百姓开垦梯田;岭南多雨,他便推广排水技术;岭南土壤多酸性,他便引入草木灰改良土壤。
玉倾城则带着女眷,教妇女们种桑养蚕、纺线织布,将中原的纺织技艺与岭南的织锦工艺结合,织出的“岭南锦”,既有中原的雅致,又有百越的艳丽,很快便风靡长安。
在揭阳村,昔日的滩涂鱼塘旁,如今又多了成片的稻田与桑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