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神凰九年岭南春,宏图大展启新程(3/3)
渔民们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打鱼、养蚕,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
孩子们在学堂读书,大人们在田间劳作,傍晚时分,村落里飘起炊烟,夹杂着稻花香与饭菜香,一派安宁富足的景象。
百越同心:冼府访贤融民族
岭南的稳定,离不开百越诸部的支持。
神凰十年初春,龙天策带着玉倾城、罗嘉儿,专程前往高凉(今广东茂名),拜访百越的精神领袖——冼夫人的后裔,冼玉珠。
冼夫人是南朝至隋初的百越领袖,一生致力于民族团结,推动百越与中原融合,被后世尊为“岭南圣母”。
其后人冼玉珠,继承了先辈的遗志,在百越诸部中威望极高。
冼府位于高凉城外的一座山岗上,建筑兼具百越的干栏式风格与中原的庭院布局。
冼玉珠年约三十,穿着一身素雅的越锦长裙,既有百越女子的灵动,又有大家闺秀的端庄。
“天策将军远道而来,冼府蓬荜生辉。
”冼玉珠亲自迎出门,对龙天策的举措早有耳闻,语气中带着敬意。
宾主落座,谈及岭南的发展,冼玉珠感慨道:“先祖母毕生所愿,便是百越与中原,如手足般相亲。
将军办学堂、开古道、传农桑,正是圆了先祖母的梦。
”
“冼夫人的功绩,千古传颂。
”龙天策诚恳地说,“岭南的发展,离不开百越诸部的支持。
我今日前来,是想与姑娘商议,如何让百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繁荣。
”
冼玉珠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将军之意,玉珠明白。
我愿组织百越士子,进入学堂任教,也让百越的孩子们,去中原求学。
至于农桑技艺,百越也有适合山地的法子,愿与中原交流互鉴。
”
两人相谈甚欢,从文化教育到农桑水利,从商贸往来到民族习俗,达成了诸多共识。
冼玉珠还取出冼夫人当年与中原政权往来的信物,感慨道:“民族之间,贵在理解与尊重。
将军以诚待百越,百越必以心相报。
”
临别时,冼玉珠赠送龙天策一柄百越宝刀,刀鞘上刻着“民族团结”四个篆字;龙天策则回赠一幅《贞观之治图》,寓意大唐盛世,当惠及百越。
新篇壮阔:岭南春满入画来
神凰十年的岭南,早已不是昔日的“蛮荒之地”。
学堂里,中原典籍与百越歌谣同传;梅岭道上,中原商队与百越马帮相遇,笑语相闻;田畴间,中原稻种与百越杂粮共生,岁岁丰登;村寨中,汉家姑娘与百越小伙通婚,其乐融融。
龙天策站在梅岭之巅,望着南来北往的车马,望着岭南大地上的炊烟与学堂的炊烟交织,心中充满了欣慰。
他写给秦珪的奏折中,有这样一句话:“岭南已非化外,实乃大唐南疆之明珠,与中原共此春。
”
秦珪看到奏折,提笔批复:“天策之功,泽被岭南,彪炳千秋。
待诸事安定,可归长安,朕与你共饮庆功酒。
”
但龙天策知道,岭南的“新篇章”,才刚刚翻开。
他望着身边笑靥如花的玉倾城、英姿飒爽的罗嘉儿、日渐沉稳的阿武,以及远处正在与百越孩童嬉戏的孩子们,心中明白——真正的“新篇章”,不是一纸诏令,不是几条道路,而是人心的相通,是文化的交融,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与创造。
春风再次吹过梅岭,带来了中原的花香,也带来了岭南的果香,在山谷间交融成一曲和谐的乐章。
这乐章,便是岭南“新篇章”最动人的旋律,也是大唐盛世最壮阔的注脚。
喜欢英烈传奇请大家收藏:()英烈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