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学校课程与见闻(1/3)
随着十二月中旬的到来,剑桥镇的天气反倒好一些,珍卿第二期的课程也快结束了。
一个天气阴沉的下午,珍卿上着选修的《美术史》。
教《美术史》的费特朗博士,是个愿意想办法活跃客堂的老师,而他本身也是一位资深油画家。
他讲课总是尽力找来各种图片、照片,而后用投影灯照给学生们看。
费特朗博士今天讲到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与巴比伦文明遗存,珍卿因在美术馆看过很多相关文物,听得轻松而又有趣。
费特朗博士今天布置的作业,是找出代表两河流域不同时期艺术的颜色、线条、图案,并尽可能找到证据来佐证观点。
珍卿冒着寒风回到住处,发现院中积雪跟昨天一样多,米勒太太的清雪行动好像搁置了。
珍卿回到二楼自己的地盘,翻出在美术馆临摹的素描,一本本地细细翻看并做记录。
五点钟刚把作业写完,听见开门声把书本功课收拾好,开房门笑着迎接已进客厅的怡民。
怡民说帮珍卿取了好多信,珍卿先翻一遍发现多是朋友的信,家信只有四姐从法国的来信。
陆sì姐说如今不做衣饰生意,而跟一些中国留学生合开了一家豆腐店。
四姐在信中兴致勃勃地说,豆腐在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素食美味,但在欧美还是很新异的食物,四姐说他们也不是从头做起,先头两代的中国留学生,也有在法国开过豆腐坊,并将豆腐定义为素食美味,已上了某些法国素食主义者的食谱。
四姐他们的困境是没法扩大销路,豆腐坊的盈利十分微薄。
因此四姐写信给国内外的家人,叫大家收集一些豆腐菜谱,看能否由他们的新菜色,引起巴黎饮食界的新潮流。
四姐并未指望珍卿寄菜谱,不过跟她白抱怨一下。
珍卿还是替她琢磨了一番。
中西饮食文化差别还挺大的,想在异国的饮食界引起新潮流,好像应该从上层下功夫。
跟珍卿系出同门的楚应星师兄,现在那边做着中国驻欧总公使,这是她能想到的排面最大的人。
早年楚应星师兄去国前往欧洲,娟娟姐还想叫珍卿在海宁见见他,不过种种缘故师兄妹终是错过了。
然而有件事又将他们联系起来,之前李师父出版《译校注》,基本是珍卿和杜教授全盘操持。
没想到远在海外的楚师兄特意打电报来要,珍卿就辗转托人给他寄了一部。
他们师兄妹由此算是联系上。
楚师兄好像常在法国往来,他接触的外国人自然都是上层。
想到这里珍卿马上有点汗颜,四姐卖豆腐说不定是心血来潮,好不好就劳动公使先生的大驾?
不过四姐显然已经脱胎换骨,不然遇到这么多挫折早就灰心了。
珍卿原先算是她的小妹妹,现在也正经是她小嫂子。
珍卿思来想去也想助她一臂之力,干脆先写信探娟娟姐的口风,看楚应星师兄有没有兴趣弘扬中国的美食文化。
没过三天,娟娟姐直接给珍卿回电报,说她早年也想做些公益的事情,可恼孩子一个个地蹦出来,终被宥于家庭一事无成。
若能把中国美食播散到浪漫的巴黎,娟娟姐觉得又有益又好玩,并且说也要给四姐寄菜谱,还约珍卿一起给楚师兄那里写越洋信,不过不是写给公使先生楚应星,而是写给公使太太奚清兰女士,据说奚清兰女士也是爱说爱玩的。
于是,她们姊妹就这样连点成线,将从前特别不着调的陆sì姐,介绍给了中国驻欧总公使的夫人。
能否做出成绩就看四姐的造化了。
有一日上午最后一节没有课,珍卿去哈大听古生物学的讲座。
哈大总有不同学科的公开讲座,主讲人都是各学院的名教授,还有教会派遣的神父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