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亡,遂不复仕进。
总章二年,卒。
撰《笔海》十卷。
门人何彦先、员半千制师服三年,丧毕而去。
古 李昭德,则天朝谀佞者必见擢用,有人于洛水中获白石,有数点赤,诣阙请进。
诸宰臣诘之,其人曰:“此石亦心,所以进。
”昭德叱之,曰:“洛水中石岂尽反耶!”左右皆失笑。
昭德建立东都罗城,及尚书省洛水中桥,人不知其役而功成就。
除数凶人,大狱遂罢。
以正直庭诤,为皇甫文所构,与来俊臣同日弃市。
国人欢憾相半,哀昭德而快俊臣也。
魏元忠以摧辱二张,反为所构,云结少年,欲奉太子。
则天大怒,下狱勘之。
易之引张说为证,召大臣,令元忠与易之、说等定是非。
说佯气逼不应。
元忠惧,谓说曰:“张说与易之共罗织魏元忠耶!”说叱曰:“魏元忠为宰相,而有委巷小儿罗织之言,岂大臣所谓?”则天又令说言元忠不轨状,说曰:“臣不闻也。
”易之遽曰:“张说与元忠同逆。
”则天问其故,易之曰:“说往时谓元忠居伊周之地。
臣以伊尹放太甲,周公摄成王之位,此其状也”。
说奏曰:“易之、昌宗大无知,所言伊周,徒闻其语耳,讵知伊周为臣之本末。
元忠初加拜命,授紫绶,臣以郎官拜贺。
元忠曰:‘无尺寸功而居重任,不胜畏惧。
’臣曰:‘公当伊周之任,何愧三品。
’然伊周历代书为忠臣,陛下不遣臣学伊周,使臣将何所学?”说又曰:“易之以臣宗室,故托为党。
然附易之有台辅之望,附元忠有族灭之势。
臣不敢面欺,亦惧元忠冤魂耳。
”遂焚香为誓。
元忠免死,流放岭南。
古 张易之、昌宗方贵宠用事,潜相者言其当王,险薄者多附会之。
长安末,右卫西街有榜云:“易之兄弟、长孙汲、裴安立等谋反。
”宋璟时为御史中丞,奏请审理其状。
则天曰:“易之已有奏闻,不可加罪。
”璟曰:“易之为飞书所逼,穷而自陈。
且谋反、大逆,法无容免,请勒就台勘当,以明国法。
易之等久蒙驱使,分外承恩,臣言发祸従,即入鼎镬。
然义激于心,虽死不恨。
”则天不悦。
内史杨再思遽宣敕命,令璟出,璟曰:“天颜咫尺,亲奉德音,不烦宰臣。
擅宣王命。
”左拾遗李邕历阶而进曰:“宋璟所奏,事关社稷,望陛下可其所奏。
”则天意若解,乃传命令易之就台推问。
斯须,特敕原之,仍遣易之、昌宗就璟辞谢。
拒而不见,令使者谓之曰:“公事当公言之,私见即法有私也。
”璟谓左右:“恨不先打竖子脑破,而令混乱国经,吾负此恨。
”时朝列呼易之、昌宗为五郎、六郎,璟独以官呼之。
天官侍郎郑杲谓璟曰:“中丞奈何唤五郎为卿。
”璟曰:“郑杲何庸之甚,若以官秩,正当卿号;若以亲故,当为张五郎、六郎矣。
足下非张氏家僮,号五郎、六郎何也!”杲大惭而退。
宋璟,则天朝以频论得失,内不能容,而惮具公正,乃敕璟往扬州推按。
奏曰:“臣以不才,叨居宪府,按州县乃监察御史事耳。
今非意差臣,不识其所由,请不奉制。
”无何,复令按幽州都督屈突仲翔。
璟复奏曰:“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
且仲翔所犯,赃污耳。
今高品有侍御史,卑品有监察御史,今敕臣,恐非陛下之意,当有危臣,请不奉制。
”月余,优诏令副李峤使蜀。
峤喜,召璟曰:“叨奉渥恩,与公同谢。
”璟曰:“恩制示礼数,不以礼遣璟,璟不当行,谨不谢”。
乃上言曰:“臣以宪司,位居独坐。
今陇蜀无变,不测圣意令臣副峤何也恐乖朝庭故事,请不奉制。
”易之等冀璟出使,当别以事诛之。
既不果,伺璟家有婚礼,将刺杀之。
有密以告者,璟乘事舍于他所,乃免。
易之寻伏诛。
薛怀义承宠遇,则天俾之改姓,云是驸马薛绍再従叔。
或俗人号为“薛师”,猖狂恃势,多度膂力者为僧,潜图不轨。
殿中侍御史周矩奏请按之。
则天曰:“不可。
”矩固请,则天曰:“卿去矣,朕即遣来。
”矩至台,薛师亦至,踏阶下马,但坦腹于床。
将按之,薛师跃马而去,遽以闻则天。
则天曰:“此道人患风,不须苦问。
所度僧,任卿穷按其事。
”诸僧流远恶州。
矩后竟为薛师之所构,下狱死。
古 则天朝,契丹寇河北,武懿宗将兵讨之,畏懦不进。
比贼退散后,乃奏沧瀛等州诖误者数百家。
左拾遗王永礼廷折之曰:“素无良吏教习,城池又不完固,遇贼畏惧,苟従之以求生,岂其素有背叛之心耶懿宗拥兵数万,闻贼辄退走,失城邑,罪当诛戮。
今乃移祸草泽诖误之人以自解,岂为臣之道。
请斩懿宗,以谢河北百姓。
”懿宗惶惧。
诸诖误者悉免。
中宗朝,郑普思承恩宠而潜图不轨。
苏瑰奏请按之,以司直范献忠为判官。
环奏收曾思。
曾思妻得幸于韦庶人,持敕于御前对。
中宗屡抑瑰而理普思,应对颇不中。
献忠历阶而进曰:“臣请先斩苏瑰”。
中宗问其故,对曰:“苏瑰,国之大臣,荷荣贵久矣,不能先斩逆贼,而后闻。
今使其眩惑天听,摇动刑柄,而普思反状昭露,陛下为其申理,此其反者不死。
今圣躬万福,岂有天耶臣请死,终不能事普思。
”狱乃定,朝廷咸壮之。
中宗反才月余,而武三思居中用事,皇后韦氏颇干朝政,如则天故事。
桓彦范奏曰:“伏见陛下每临朝听政,皇后必施帷幔,坐于殿上,参闻政事。
愚臣历选列辟,详求往代帝王有与妇人谋及政事者,无不破国亡家,倾朝继路。
以阴干阳,违天也:以妇凌夫,违人也。
违天不祥,违人不义。
《书》称‘牝鸡之晨,唯家之索’。
《易》曰‘无攸遂,在中馈’。
言妇人不得干政也。
伏愿陛下览古人之言,以苍生为念,不宜令皇后往正殿干外朝,专在中宫,聿修阴教,则坤仪式叙,鼎命惟新矣。
”疏奏不纳。
又有故僧惠范、山人郑普思、叶静能等,并挟左道,出入宫禁。
彦范等切谏,并不従。
后彦范等反及祸。
桓彦范等,既匡复帝室,勋烈冠古,武三思害其公忠,将诬以不轨诛之。
大理丞李朝隐请闻明状。
卿裴谭附会三思,异朝隐判,竟坐诛。
谭迁刑部尚书,侍御史李祥弹之曰:“异李朝隐一判,破桓敬等五家。
附会三思,状验斯在,天下闻者,莫不寒心。
刑部尚书,従此而得。
”略无回避,朝庭壮之。
祥解褐监亭尉,因校考为录事参军所挤排。
祥趋入,谓刺史曰:“录事恃纠曹之权,祥当要居之地,为其妄褒贬耳。
使祥秉笔,颇亦有词。
”刺史曰:“公试论录事状。
”遂授笔曰:“怯断大案,好勾小稽。
隐自不清,疑他总浊。
阶前两竞,斗困方休。
狱里囚徒,非赦不出。
”天下以为谭笑之最矣。
宗楚客与弟晋卿及纪处讷等恃权势,朝野岳牧除拜多出其门。
百寮惕惧,莫敢言者。
监察御史崔琬不平之,乃具法冠,陈其罪状,请收案问。
中宗不许。
明日,又进密状,乃降敕曰:“卿列霜简,忠在触邪,遂能不惧权豪,便有弹射。
眷言称职,深领乃诚。
然楚客等大臣,须存礼度。
朕识卿姓名,知卿鲠直,但守至公,勿有回避。
”自此朝廷相谓曰:“仁者必有勇,其崔公之谓欤!”累迁刑部郎中。
琬兄璆,以孝友称,历刑部员外、扬州司马。
丁母忧,昼夜哀号,水浆不于口。
不胜丧而卒。
陆大同为雍州司田,时安乐公主、韦温等侵百姓田业,大同尽断还之。
长吏惧势,谋出大同。
会将有事南郊,时已十月,长吏乃举牒令大同巡县劝田畴,冀他判司摇动其按也。
大同判云:“南郊有事,北陆已寒;丁不在田,人皆入室。
此时劝课,切恐烦劳。
”长吏益不悦,乃奏大同为河东令,寻复为雍州司田。
长吏新兴王晋,附会太平公主,故多阿党。
大同终不従。
因谓大同曰:“雍州判佐,不是公官,公何为不别求好官?”大同曰:“某无身材,但守公直,素无廊庙之望,唯以雍州判佐为好官。
”晋不能屈。
大同阖门雍睦,四従同居。
李令质为万年令,有富人同行盗,系而按之。
驸马韦擢策马入县救盗者,令质不従。
擢乃谮之于中宗。
中宗怒,临轩召见,举朝为之恐惧。
令质奏曰:“臣必以韦擢与盗非亲非故,故当以货求耳。
臣岂不惧擢之势,但申陛下法,死无所恨。
”中宗怒解,乃释之。
朝列贺之,曰:“设以获谴,流于岭南,亦为幸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