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凿水边岸,作一窟室,方广丈余,元方入其中断谷,或一月两月,乃复还,家人亦不得往来。
窟前有一柏树,生道后棘草间,委曲隐蔽。
弟子有急,欲诣元方窟室者,皆莫能知。
后东方有一少年,姓冯名遇,好道,伺候元方,便寻窟室得见。
曰:“人皆来,不能见我,汝得见,似可教也。
”乃以
世无其人,不得以年限足故妄授。
若四十年无所授者,即八十年而有二人可授者,即顿接二人。
可授不授为‘闭天道’;不可授而授为‘泄天道’,皆殃及子孙。
我已得所传,吾其去矣。
”乃委妻子入西岳。
后五十余年,暂还乡里,时人尚有识之者。
(出《神仙传》) 孔元方是河南许昌人。
他经常服用松脂、茯苓、松籽等药,老年时变得十分年轻,容貌像四十多岁的人,郄元节、左元放都是他的好朋友,他们都是既不读《四书》、《五经》,又不问世事,专门研究道术。
孔元方为人善良仁慈,粗衣素食,喝酒从不超过一升,当时有七十多岁。
有一次,几位道士请孔元方一起喝酒,轮到元方干杯时,元方行了个酒令:他把拐杖拄在地上,手扶着拐杖头朝下脚朝上倒立着,用另一只手拿着酒杯倒着喝酒,结果谁也不会像他这样饮酒。
孔元方有妻有子,但从不积存钱财,只是很下力气地种田。
有一次,孔元方家里失火了,人们都来救火,往外抢救衣物粮食家具,但孔元方却不往外抢东西,反而蹲在篱笆前看火。
他的妻子催他赶快抢救财物,孔元方笑道:“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有什么可惜的!”孔元方又在河边岸上凿了一个一丈见方的洞,然后钻进洞里,不吃不喝,一两个月也不出来,家里的人他也不让到洞里来。
洞前有一棵柏树,长在大道后面的荆棘草丛里,挡着那个洞。
有时弟子有急事想找孔元方,也找不到他住的那个洞。
后来从东方来了一个少年,名叫冯遇,爱好道术,想跟随孔元方学道。
他一来就找着了孔元方的那个洞室。
孔元方说:“别人来都找不到我,你却一来就找到了我,看来你是值得我传授道术的人。
”孔元方就把两卷写在白布上的经文给了冯遇,并对他说:“这上面写的是修道的要点,四十年才可以传授一个人。
如果四十年到了还找不到值得传授的人,那也不能因为年限到了胡乱传授,须等八十年,如有两个人可传授,就传给两个人。
误传或不传,就犯了‘闭天道’的罪,不该传的却传了,就犯了‘泄天道’的罪,这两种罪都会连累子孙而受到惩罚。
现在我已经把道术的精要传给你,我就可以去了。
”于是孔元方就扔下妻子儿女进了西岳华山。
五十年后,孔元方回过一次故乡,当时的人还有认识他的。
王烈 王烈者,字长休,邯郸人也。
常服黄精及鈆,年三百三十八岁,犹有少容。
登山历险,行步如飞。
少时本太学书生,学无不览,常以人谈论五经百家之言,无不该博。
中散大夫谯国嵇叔夜,甚敬爱之,数数就学。
共入山游戏采药。
后烈独之太行山中,忽闻山东崩圮(圮原作地,明抄本作玘,今改),殷殷如雷声。
烈不知何等,往视之,乃见山破石裂数百丈,两畔皆是青石,石中有一穴口,经阔尺许,中有青泥流出如髓。
烈取泥试丸之,须臾成石,如投热蜡之状,随手坚凝。
气如粳米饭,嚼之亦然。
烈合数丸如桃大,用携少许归,乃与叔夜曰:“吾得异物。
”叔夜甚喜,取而视之,已成青石,击之如铜声。
叔夜即与烈往视之,断山以复如故。
烈入河东抱犊山中,见一石室,室中白石架,架上有素书两卷。
烈取读,莫识其文字,不敢取去。
却着架上。
暗书得数十字形体,以示康。
康尽识其字。
烈喜,乃与康共往读之。
至其道径,了了分明,比及,又失其石室所在。
烈私语弟子曰:“叔夜未合得道故也。
”又按神仙经云,神山五百年辄开,其中石髓出,得而服之,寿与天相毕。
烈前得者必是也。
河东闻喜人多累世奉事烈者。
晋永宁年中,出洛下,游诸处,与人共戏斗射。
烈挽二石弓,射百步,十发矢,九破的。
一年复去,又张子道者,年九十余,拜烈,烈平坐受之。
座人怪之,子道曰:“我年八九岁时见,颜色与今无异,吾今老矣,烈犹有少容。
”后莫知所之。
(出《神仙传》) 王烈字长休,河北邯郸人,经常服用野生姜和铅,活到三百三十八岁时面貌还很年轻。
他攀登险峻的山峰时健步如飞。
王烈青年时曾是太学中的书生,常和人们议论《四书》、《五经》和诸子百家的著作,非常博学多才。
任中散大夫的醮国人嵇叔夜(即“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很敬重王烈,常常向他请教。
并和他一起进山游玩采药。
后来王烈独自进了山西太行山,有一天他忽然听见山的东部发生了山崩,隆隆的轰鸣好像打雷。
王烈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赶去看。
只见大山崩塌了几百丈,两面都是青石,石中有一个直径一尺宽的洞,洞里不断流出像骨髓般的青泥。
王烈试着把那泥团成了圆球,不一会圆球就成了石头,好像把热蜡团成球凝固以后的样子。
那泥丸散发出一股粳米饭般的香气,放在嘴里咀嚼也有粳米饭的味道。
王烈就团了象桃子大小的泥丸带了回来,对嵇康说:“我得到了一件奇怪的东西给你。
”嵇康很高兴,王烈就把泥丸拿出来,一看泥丸已变成青石丸了,一敲还发出铜的声音。
嵇康就让王烈领他到山崩处去看,那崩塌的山却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后来王烈又进了河东的抱犊山里,看见一个石窟,里面有个白石的架子,上面有两卷写在白布上的经文。
王烈拿来看,不认识上面的字,不敢把经卷拿走,又放回白石架上。
但他照着经卷上的字记下来几十个字,回来给嵇康看,那些字嵇康全都认识。
王烈十分高兴,就领上嵇康到山中石窟去读经。
去的路都记得很清楚,但走到那里,却怎么也找不到石窟了。
王烈后来私下里对弟子说:“这是因为嵇康不该得道,所以那石窟才闭上了。
”按照神仙经里的说法,神山五百年裂开一次,其中会流出来石髓,如果能服用了石髓,就可以和天地一样活得长久。
王烈先前得的石丸,肯定就是石髓了。
河东闻喜的人,大都世世代代祀奉王烈。
晋代永宁年间,王烈去陕西洛南县的洛川一带漫游,和人比赛射箭。
王烈用的是需二石力量才能拉开的弓,在百步的距离射靶,十箭九中。
一年以后,王烈又到洛川去,有一个九十多岁的老者名叫张子道,恭敬地向王烈施礼,王烈连站都不站起来。
同座的人很奇怪,张子道说:“我七八岁时见他时,他就是现在这副容貌,现在我九十多岁了,他仍是一副少年的面孔。
”后来,人们不知道王烈去了哪里。
焦先 焦先者,字孝然,河东人也,年一百七十岁。
常食白石,以分与人,熟煮如芋食之。
日日入山伐薪以施人,先自村头一家起,周而复始。
负薪以置人门外,人见之,铺席与坐,为设食,先便坐。
亦不与人语。
负薪来,如不见人,便私置于门间,便去,连年如此。
及魏受禅,居河之湄,结草为庵,独止其中。
不设床席,以草褥衬坐,其身垢污,浊如泥潦。
或数日一食,行不由径,不与女人交游。
衣弊,则卖薪以买故衣着之,冬夏单衣。
太守董经,因往视之,又不肯语。
经益以为贤。
彼遭野火烧其庵,人往视之,见先危坐庵下不动,火过庵烬,先方徐徐而起,衣物悉不焦灼。
又更作庵,天忽大雪,人屋多坏,先庵倒。
人往不见所在,恐已冻死,乃共拆庵求之,见先熟卧于雪下,颜色赫然,气息休休,如盛暑醉卧之状。
人知其异,多欲从学道,先曰:“我无道也。
”或忽老忽少,如此二百余岁,后与人别去,不知所适。
所请者竟不得一言也。
(出《神仙传》) 焦先是河东人,已经活了一百七十岁。
经常服食白石,并把白石分给别人,像煮土豆那样煮熟了吃。
焦先还天天进山砍柴,然后把柴分给别人,先从村头第一家开始,一家一家地分给柴禾。
焦先每次把柴禾背到住家的门外放下,主人看见后,就把焦先请到屋中坐下,并请焦先吃饭,焦先就坐下,也不和主人说话。
焦先如果把柴禾背来而主人不在,他就把柴禾放到门外转身就走,年年如此。
魏文帝即位之后,焦先在河边盖了一间草屋,自己一个人住进去。
屋子里不放床,只铺着草垫子,满身都是泥污,像在泥里打了滚似的。
有时他几天吃一次饭,行为很规矩,也不和女人来往。
他的衣服破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