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温床悖论(1/3)
在林羽的精心打理下,山洞试验田的各项问题似乎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盐毒不再是致命威胁,湿度也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充足的光照加上改良的土壤,让作物长势喜人。
尤其是那些在夜晚,在荧光陶罐灯和尸油灯的双重加持下,显得格外生机勃勃的幼苗,更是让林羽感到欣慰。
为了确保这些娇贵的生命能够安然度过寒冷的夜晚,他依然保留着几处用来提供热量的尸体脂肪陶罐火。
这些火源散发出的温暖,就像母亲的怀抱,呵护着幼苗免受寒冻之苦。
然而,末世的生存法则就是如此残酷,每一个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往往都隐藏着新的悖论。
几天后,林羽在巡视试验田时,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
那些距离火源最近的幼苗,非但没有像预期的那样生长得更加茁壮,反而出现了萎蔫、叶片边缘焦枯的迹象,甚至有些幼苗的根部泥土,摸起来异常干燥,仿佛被烈日暴晒过一般。
这让他感到十分困惑,因为他每天都会检查灌溉,确保水分充足。
他仔细排查了所有可能性。
温度过高?他用手靠近幼苗和陶罐火,感受到的只是适度的暖意,不至于灼伤。
病虫害?没有发现任何虫卵或病斑。
土壤毒性?活性炭已证明有效,岩汗也已稀释。
排除了这些,林羽将注意力转向了“火源”本身。
他蹲下身,扒开土壤,观察那些受害幼苗的根系。
他惊愕地发现,幼苗的根系虽然没有完全腐烂,但却显得干瘪、脆弱,甚至有些已经开始坏死,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烤干”了。
“局部干旱!”这个词猛地跳入林羽的脑海。
他恍然大悟。
火源虽然提供了温暖,但其持续散发的热量,也在不断地蒸发着周围土壤中的水分。
在密闭的山洞环境中,即便有棚顶开孔和碎石吸潮,但局部高热仍然会造成土壤水分的快速流失。
这就形成了一个“温床悖论”——他原本是想提供一个温暖的生长环境,却不曾想,这份温暖却成了“绞干”幼苗生命力的元凶。
幼苗在温暖中渴死,这种讽刺让林羽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他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否则,他精心培育的“温床”将变成“火坑”。
他想到在末世前的农业知识中,有些干旱地区的农作物会采用“沟灌”的方式来节约用水。
于是,他决定尝试在试验田的每个高垄周围,挖出一圈环形沟槽,希望能通过蓄水来缓解局部干旱。
林羽立刻行动起来。
他用削尖的木棍和石片,小心翼翼地沿着高垄的边缘,挖出一条条宽度约15厘米的环形沟槽。
沟槽的深度,他最初设定在20厘米左右,希望能够蓄积更多的水,为幼苗提供充足的“补给”。
挖好沟槽后,他便将稀释后的岩汗水小心地倒入其中,让水在沟槽中缓缓流动,浸润着幼苗的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