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温床悖论(2/3)
看着水流沿着沟槽缓缓渗透,林羽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
他想象着水分被幼苗根系充分吸收,干瘪的土壤重新变得湿润,幼苗重新焕发生机。
然而,仅仅过了一天,新的问题就出现了,而且更加严重。
当林羽再次巡视试验田时,他发现那些被沟槽蓄水灌溉的幼苗,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出现了更为惨烈的景象。
它们的叶片不仅焦黄萎蔫,甚至整个茎秆都变得软烂,如同被开水烫过一般。
他小心翼翼地用手指触碰沟槽里的水,滚烫!这些水在距离火源最近的沟槽里,竟然被加热到了一个惊人的温度,足以将幼苗的根系彻底“烫熟”。
林羽的心脏猛地一沉,他意识到,他再次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创造了一个“热水浴”,而不是“温床”。
这种“温床悖论”的升级,让林羽感到前所未有的沮丧。
他明明是为了解决问题,却总是引发出更严重的连锁反应。
他再次回到“耻辱墙”前,在“局部干旱”和“火源利用”的标签下,增添了新的记录:“环形沟槽蓄水——水温过高,烫伤根系。
”他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干旱与湿润的平衡,更是热量与水分的精妙平衡。
林羽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
他不能放弃,他必须找到那个“平衡点”。
他首先排除了完全去除火源的可能性,因为夜晚的低温依然会冻伤幼苗。
那么,问题就出在沟槽的深度和蓄水量上。
如果沟槽太深,蓄水过多,火源的热量会更容易传导并累积在水中,导致水温过高。
如果沟槽太浅,蓄水太少,又无法有效缓解局部干旱。
他决定进行一系列精密的实验。
他选择了试验田中受影响最严重的两块区域,将其划分为多个小区域。
在每个小区域内,他挖出了不同深度、不同蓄水量的环形沟槽。
沟槽深度从5厘米开始,逐步增加到25厘米;蓄水量则通过控制每次倒水的量来模拟。
每次实验后,他都会仔细观察幼苗的生长状况,测量土壤的湿度和温度,甚至用手感受沟槽内水的温度。
他几乎夜不能寐,反复试验,记录着每一个细微的变化。
经过长达数日的反复试验和精确的数据记录,林羽终于找到了那个艰难的“平衡点”。
当沟槽的深度精确控制在10厘米时,既能保证一定的蓄水量来缓解干旱,又能避免水温过高烫伤根系。
在这个深度下,土壤能够形成一个有效的缓冲层,减缓热量向水中的传导。
同时,蓄水量也需要严格控制。
他发现,每平方米蓄水量控制在500毫升左右时(大约是半瓶水的量),效果最佳。
这个水量既能满足幼苗对水分的需求,又不会在短时间内被火源的热量加热到足以烫伤根系的温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个突破让林羽欣喜若狂。
他立刻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