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神凰十一年南疆暖,各族同心谱新篇(1/3)
交趾、儋耳的叛乱烽火,在龙天策的奇袭下迅速平息。
李嗣安、符蛮等叛乱首领或被斩杀,或被擒获,残余的叛军在大唐军队的威慑下,纷纷放下了武器。
硝烟散尽,南疆的土地上,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宁静。
然而,龙天策深知,军事上的胜利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新篇章”,始于战后的治理与民族的融合。
他站在交趾城头,望着下方各族杂居的村落,心中早已勾勒出一幅“黎汉一家亲”的蓝图。
抚民安众:一视同仁待黎汉
战后的南疆,百废待兴,人心惶惶。
黎族、壮族、汉族等各族百姓,因战乱而心存隔阂,甚至相互猜忌。
不少汉族士兵对黎族百姓抱有偏见,认为他们“助纣为虐”;黎族百姓则害怕唐军报复,纷纷躲进深山。
“传我将令,”龙天策在军议上严肃下令,“凡放下武器的叛军,无论汉族黎族,一律既往不咎。
各族百姓,均是大唐子民,待遇一视同仁,不得歧视,不得劫掠,违者军法处置!”
他亲自带着亲兵,深入黎族村寨。
起初,黎族百姓紧闭寨门,充满警惕。
龙天策便在寨外驻扎,命士兵帮助村民修补被战火毁坏的房屋,清理道路,甚至将军队的粮食,分发给缺粮的黎族家庭。
一日,龙天策在寨外巡查时,发现一个黎族孩童不慎落入河中,他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将孩子救起。
孩子的父亲,一位黎族长老,目睹了这一幕,终于打开寨门,对着龙天策深深一拜:“秦王殿下,是我们糊涂,错信了符蛮的蛊惑。
”
龙天策扶起长老,笑道:“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
从今往后,我们都是大唐人,要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
”
他邀请各族首领,召开了一场“同心会”。
会上,他将缴获的叛军资产,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各族百姓;他宣布废除过去对少数民族的苛捐杂税,减轻各族负担;他还鼓励各族百姓相互通婚,促进血缘融合。
“大唐的天下,不是哪一个民族的天下,是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天下。
”龙天策的声音洪亮而真诚,“汉族有汉族的智慧,黎族有黎族的勇猛,壮族有壮族的勤劳,只有我们团结起来,南疆才能真正安稳,百姓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
”
各族首领纷纷响应,举起酒杯,共饮“同心酒”。
酒液入喉,化解了积压已久的隔阂,也种下了团结的种子。
兴办学堂:笔墨声中融隔阂
要促进民族融合,必先打破语言与文化的壁垒。
龙天策的第一步,便是在南疆各地,广办学堂。
“学堂不仅要教汉字,也要请黎族、壮族的长者,来讲他们的历史与习俗。
”龙天策对负责教育的官员说,“要让汉族孩子知道黎族的织锦、壮族的歌圩,也要让黎族壮族孩子,懂得大唐的礼仪与典籍。
”
第一批学堂,就设在交趾城和儋耳郡的中心地带。
玉倾城闻讯,从潮州派人送来大批典籍与笔墨,还推荐了几位精通音律、擅长教化的中原女先生。
学堂开学那日,各族百姓带着孩子,好奇地围观。
汉族家长犹豫着,不知该不该让孩子与“蛮夷”共处;黎族家长则担心孩子被“汉化”,失去本民族的根。
龙天策亲自来到学堂,为孩子们上课。
他没有讲高深的道理,只是教大家写“人”字。
“你们看,”他握着一个黎族孩子的手,写下一个“人”,“无论汉族黎族,我们首先都是‘人’,都有父母,都要吃饭穿衣,都想过上好日子。
这个‘人’字,就是我们共同的根。
”
他又请黎族长老,教孩子们唱黎族的《船歌》;请汉族先生,教大家背诵《诗经》中的“小雅”。
歌声与读书声交织在一起,竟格外和谐。
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