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神凰十一年南疆暖,各族同心谱新篇(2/3)
地,来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
汉族孩子跟着黎族同学学爬树、识草药;黎族孩子跟着汉族同学学写字、算算术。
放学路上,不同民族的孩子手拉手奔跑,笑声清脆,像春日里的山花,烂漫无邪。
一位黎族母亲,看到女儿回家后,用刚学会的汉字,在竹筒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眼中露出欣慰的笑容。
她知道,孩子的世界,已经没有了“汉”与“黎”的界限。
药铺济世:汉药黎草共疗伤
南疆多瘴气,疫病频发。
战乱中,许多村寨的草药师或死或逃,百姓生病后,只能听天由命。
龙天策决定,在学堂之外,再设药铺,汇聚汉族医术与黎族草药之所长,为各族百姓治病。
他请来了长安太医院的御医,也邀请了黎族的草药师,共同坐诊。
起初,御医对黎族草药不屑一顾,认为“草木根茎,岂能治病”;黎族草药师则对汉族的“望闻问切”心存疑虑。
龙天策让他们共同救治一位感染瘴气的壮族老人。
御医开了方子,效果甚微;黎族草药师采来一种名为“瘴气藤”的草药,煎水服用,老人的病情竟渐渐好转。
御医深受触动,主动向草药师请教;草药师也对御医的“经络学说”产生了兴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药铺里,汉族的药材与黎族的草药,被整齐地摆放在一起。
汉族大夫向黎族弟子传授脉诊之法;黎族草药师则带着汉族学徒,深入山林识别草药。
他们共同研制出“黎汉和解汤”,专治瘴气引起的热病;改良了黎族的“草药灸”,用于治疗风湿骨痛,效果显着。
一位失去儿子的黎族老妪,因思念过度而精神恍惚,是药铺的汉黎大夫共同诊治,用药物调理身体,用故事疏导心结,让她渐渐走出了阴霾。
“以前总觉得汉人是外人,”老妪握着大夫的手,泪水涟涟,“现在才知道,你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好心人。
”
药铺的药香,不仅治愈了百姓的疾病,也渐渐消融了各族之间的心理隔阂。
粮行稳市:丰衣足食安民心
战乱导致南疆粮食短缺,物价飞涨,不少百姓食不果腹。
龙天策深知,“民以食为天”,要安定民心,必先解决粮食问题。
他从岭南各州府调集了大批粮食,在交趾、儋耳等地设立“惠民粮行”,以平价向各族百姓出售粮食。
粮行的管事,既有汉族的老商人,也有黎族的部落首领,共同管理账目,确保公平公正。
“不仅要卖粮,更要教百姓种粮。
”龙天策对玉倾城派来的农官说,“把中原的占城稻、曲辕犁,推广到黎族村寨;也向黎族百姓学习山地种植的技巧,因地制宜。
”
农官们深入各族村寨,手把手地教大家耕种。
汉族农师教黎族百姓如何育秧、插秧;黎族长老则教汉族农民如何在坡地开垦梯田,防止水土流失。
春天里,各族百姓一起在田间劳作,汉族的号子与黎族的山歌,在田埂上交织,充满了希望的气息。
秋收时节,南疆迎来了难得的丰收。
惠民粮行的粮食堆积如山,价格稳定,百姓们再也不用为吃饭发愁。
一位黎族老人,捧着新收的稻谷,激动地说:“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这么多粮食!还是大唐的日子好啊!”
甘泉润心:打井终结苦水史
南疆的许多黎族村寨,世代饮用山涧的溪水或池塘水。
这些水往往含有杂质,甚至有毒,导致许多人患上顽疾,寿命不长。
“喝苦水”,成了黎族百姓难以言说的痛。
“水是生命之源,”龙天策看着孩子们饮用浑浊的溪水,心中刺痛,“我们要为各族村寨,打出甘甜的井水。
”
他从长安调来擅长凿井的工匠,带着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