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学时代.(一)(2/3)
的加减法。
赵老师是浙大数学系毕业的,教学像解方程一样,一步一步推算,具有逻辑性,很是严谨,每个小节知识点讲完后就开始提问,答不上来的就在那里站着,直到有同学回答正确,才可以都坐下。
我也试着举了两次手,示意老师,我可以回答,走到黑板前,快速地写出解式和答案,赵老师很满意地看看我,问我叫什么名字,并说下去坐吧。
从那以后,凡是老师提问同学们答不出来的,我都举手示意,口述解题思路和运算程序及结果。
慢慢地引起了同学的注意和关注。
有时候,答完题回到座位时,看到了少数同学们投来敬佩的目光,我内心也感到非常自豪。
四十五分钟的课时,很快就过去了,听到了下课铃声,同学都开心地活跃了起来,有急忙地向教室外跑的、有大声朗读刚学过诗句、有低声细语地和同桌聊聊各自来处。
我也和同桌的杨德同学相互进行再认识。
上午放学时,同学们都拿着茶缸到食堂打饭去了,这时,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肚子饿的叽叽叫。
因为下雪,既没有带粮食去食堂换饭票,也没有带吃饭工具。
看到一个个同学都端着盛有饭菜茶缸,走进教室开始吃饭了。
有个同学看我在翻书,整理课堂笔记,问我为什么不去打饭,我说,来的匆忙,什么都没有带,等下午放学回家再吃吧!这位同学说哪怎么行,下雪天,又寒冷,不吃午饭肯定不行,下午放学都快五点了,还要走好远路才能到家,这样吧,先用我的饭票和菜票,跟我到食堂去,找两个碗,打点饭菜,先填饱肚子再说。
于是,我跟在同学后面来到了食堂,就这样解决了午餐问题。
在我们相互了解过程中,知道了帮助我的同学,也和我同姓同辈,来自YC小学的殷云鹏,比我小一岁,个头也比我略低一点,一双眼睛很有神,眼珠转的特快。
他家住在我家的正东方约三华里处,我若上学从他家村庄走,也是可以的,不算绕路。
就这样,放学后我们经常一起回家,也算有个伴,也不再感到孤单,边走边聊各自学习情况,对每天所上的课程内容,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中受益良多。
云鹏同学很聪明,被班里同学们誉为小能人。
我也是这样评价他的,他悟性很好,情商特高,各科成绩都很稳定,好像什么事情他都能摆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转眼间,两个星期过去了。
在班主任的建议下,经过再次推荐、选举,举手表决,我当上了班长,一直到初中毕业。
回想那个年代,1966年就废止了高考制度,那个时期国家的教育方针是:要紧密地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提倡上山下乡,城市的高中毕业生要奔赴农村广阔的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至于农村的高中毕业生,无论学习成绩如何,只能继续回农村干农活,结婚生子,和那些没有读过书的年轻人相比,只是多认识几个字而已,是没有任何出路和前途的。
我的姐姐就是高中毕业后回乡,通过多方努力,才当个代课老师,每月5元代课费,全部贴补家用。
中国的农民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在这所谓的肥沃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青天,为了生存而没日没夜地忙碌着,繁衍生息。
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要想突破生存的阶层那就太难了,看不到属于自己的曙光和希望,更不存在有什么理想和愿望。
一些有志青年,要想突破这个阶层,只有一条路可走,等待时机,报名参军,投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