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华书柜

首页 足迹
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女配逆袭的99种路线txt微盘> 第三卷 丹凤翔 第十一章 宫阙山陵崩

第三卷 丹凤翔 第十一章 宫阙山陵崩(1/3)

虽然事后太子妃、太孙妃知道朱瞻基在孙清扬月子里留宿的事情,都劝诫了几句,朱瞻基应承就是那两日而已,但大家对这事也并没有太放在心上,毕竟这事虽然不合规矩,但端本宫里,皇太孙说了算,太子妃也知道孙清扬平日里并非媚主惑上之人,太孙妃尽管有些心绪不宁,却也不好把朱瞻基强留下的事情怪罪到贵嫔身上,这事,也就揭过去了。

     转眼间,小郡主瑾瑜的满月过了,百天即满,日子已经到了永乐二十二年的六月。

     北征的永乐帝已经先败兀良哈三卫,再败鞑靼大军,平安抵达了大宁。

     大宁,曾是明太祖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的封地。

    宁王朱权自幼聪明好学,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权13岁时,明太祖为防御蒙古,封他就藩于大宁,与燕王朱棣等王子节制沿边兵马,称宁王。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起兵前,他曾到大宁胁迫宁王朱权出兵相助,并许以攻下金陵后,与他分天下而治。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进军金陵,夺取政权登基为帝,年号永乐。

    即位后,却只字不提分治天下之事,后借口朱权恃“靖难”之变有功,骄恣妄为,将其封地改为江西南昌,尽夺其兵权,当时,宁王朱权年仅25岁。

     遭此骨肉相残的巨创深痛,宁王心灰意懒,韬光养晦,多与文人学士往来,寄情于戏曲、游娱、著述、释道,他多才多艺,对经史子集、九流、星历、医卜、黄老诸术均有涉猎,且戏曲、历史方面的著述颇丰,有《汉唐秘史》等书数十种。

     宁王善古琴,编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和北曲谱及评论专著《太和正音谱》,所制作的“中和”琴,号“飞瀑连珠”,是历史上有所记载的旷世宝琴,被称为明代第一琴。

     他耽乐清虚,悉心茶道,曾将饮茶经验和体会写成《茶谱》。

     尽管宁王朱权如此孝友谦恭,乐道好文,循理守法,但永乐帝对他却颇多忌惮,甚至多年不许他入皇城。

     如今,宁王已近五十,而永乐帝早过了花甲之年,在大宁的行宫,从前宁王的王府里,永乐帝想起前事,想得喃喃自语:“十七弟,莫怪你四哥,国无二君,天无二主,其实,在这个位置上,朕何尝有一日欢愉?倒不及你寄情山水、琴茶之道,来得逍遥自在……” “朕不愿负天下,只好负你,十七弟,但愿你能明白四哥的苦心,明白四哥的不得已,原谅朕的背信弃义。

    ” “咳,咳——”七月炎炎,即使是夜里,也仍然酷热难当,但浑身发冷的永乐帝却裹了裹厚厚的棉被,待这一阵狂咳过去之后,他开口道:“速召文渊阁学士金幼孜前来。

    ” 这一晚,永乐帝允准了金幼孜之前请求班师回朝的建议,毕竟,自从六月中行军至答蓝木纳儿河,惯会逃跑的阿鲁台就领着敌军消失不见,明军这边也是兵士疲惫,人马劳顿,自己的身体已是一日不如一日。

     回师途中,永乐帝又将还京后将军国大事尽数交付太子,自己要当个闲散太上皇的想法,与他最信任的英国公张辅、首辅杨荣、文渊阁学士金幼孜商议,欣欣然安排着以后的快乐闲散生活。

     然而,他终究没有等到那一天,没有像他内心深处所羡慕的宁王那样,过一过逍遥自在的生活。

    七月十八日大军行至榆木川时,永乐帝病逝,享年六十五岁,留下遗诏,传位于皇太子朱高炽,丧礼一如太祖高皇帝旧制。

     一方面杨荣带着人急驰回京讣告,另一方面,英国公张辅、金幼孜与永乐帝身边的大内侍马云为稳定军心,密不发丧,每日晋见、进食一如常仪,只是一切诏令,皆出自金幼孜之手,一路护丧归京,共计七日密不透风,直到皇太孙朱瞻基闻讯从京中赶来,才敢将永乐帝崩逝的消息宣告天下。

     这七日里,金幼孜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但凡被人提前知晓一点永乐帝已经山陵崩的消息,后果就不堪设想。

     幸好,有了上一次永乐帝诈死的事情,虽然有七日未见永乐帝露面,但得知消息的人,仍然不敢轻举妄动。

     而杨荣一行人,也就顺利到达京师,将消息报知了太子朱高炽。

     “太子殿下,万岁爷驾崩……崩于大宁!” 当听到风尘仆仆、形容憔悴的杨荣嘴巴里说出这句话时,刹那间,偌大的文华殿中一片静寂,太子朱高炽只觉得脑袋轰然一声巨响,像是有碎片从头脑里炸开,炸得他神昏智迷,五内俱焚。

     他的父皇龙驭宾天了?他敬之、畏之,憎他、疑他的父皇,有时他甚至在心里暗暗盼着崩逝的父皇,真的驾崩了? 在最初的惊,甚至有点喜的如释重负过去之后,太子心里的悲伤如潮水涌出,尽管,这么些年他过得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但永乐帝真的崩逝了,他仍然伤心欲绝。

     十七年前,他失去了疼爱、宠溺自己的母后;十七年后,他失去了英勇神武的父皇,父皇在最后的日子里,还惦记着为自己这个不善兵武的儿子,扫平战事。

     这么些年,父皇对自己的厌憎,何尝不是爱之深责之切啊! 听到杨荣泣不成声念出的天子遗诏,一直流泪不止的朱高炽只觉着身子一重,前倾的身子一下子失去了平衡,若非跟前的内侍眼疾手快扶住了他,他险些就要跌倒在地。

     “来人,速去宣皇太孙!” 听完遗诏,朱高炽嘴里迸出了这几个字。

    看到内侍急奔而去的身影,他深拜在地痛哭失声:“父皇,父皇——” 他这带头一哭,文华殿里本来就伏跪在地的所有人都号啕大哭起来,此起彼伏的哭声在殿中萦绕盘旋,传到了殿外,传到了内宫,也传到了端本宫里。

     伴着哭声,朱瞻基匆匆赶了过来,由于走得太快,进大殿的时候他竟然险些被高高的门槛绊倒,而当看到文华殿里哭成一处的人群时,原本因为过于震惊神志还有些不清,心里一直不愿意相信的他呆若木鸡,强撑着如同行尸走肉般走了几步,就一下子跌倒在地,瞬间百感交集,泪流满面。

     相比太子对永乐帝的感情畏多过敬,惧多过爱,朱瞻基对永乐帝却是真真切切的孺慕之情,他自小是在仁孝皇后和永乐帝身边长大的,深受祖父祖母的喜爱,永乐帝对他而言,是祖父,也是父兄,是师长,也是良朋。

     他哭得,比文华殿里的任何一个人都要悲伤、哀切。

     然而,再悲伤再难过,仍然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好在,杨荣这次带回了天子遗诏,太子继位自是名正言顺,这也令留守在京辅佐太子的官员们庆幸不已。

    为防生变,太子朱高炽当机立断,命皇太孙朱瞻基率领京师管辖左军都督府的镇南卫、骁骑右卫、龙虎卫共计万人的精锐之师,立刻赶往大宁发丧。

     同时,太子朱高炽以太子令调动直属皇帝管辖的亲军上直二十六卫、五军都督府下辖的卫所,将整个京师守卫得固若金汤。

     当时在文华殿里听到天子驾崩消息的所有官员,都留在宫里等候朱瞻基到达大宁的邸报。

     尽管,一路快马加鞭,日夜兼程,朱瞻基的眼皮子都直打架了,脑子里却仍然转个不停。

     一幕幕,一场场,都是他与永乐帝在一起的场景。

     皇爷爷过问他的功课,皇爷爷教授他骑射,皇爷爷带着他处理朝政,皇爷爷为他亲选师傅…… 甚至,刚刚及冠,就封他做了皇太孙。

     皇爷爷什么都为他想到了,却没有享到他一天的福,甚至,他至今没有儿子,也成了皇爷爷一直抱憾的事。

     从前永乐帝在的时候,朱瞻基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无依无靠,而今,他突然生出一种孤零零的感觉。

     父王,即将登基为帝,自己并非他最喜爱的皇子,君臣父子,自己会像父王从前一般,担忧父子相疑吗? 这一刻,他理解了祖父永乐帝,也理解了太子朱高炽。

     一定要将皇爷爷的灵柩平平安安接回来,让父王顺顺当当地登基为帝。

     望着大宁城里的灯光,朱瞻基再次扬鞭催马前行。

     命阳武侯薛禄留守大宁后,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初十,皇太孙朱瞻基会同英国公张辅、安远侯柳升、宁阳侯陈懋等人领军护送永乐帝龙驭至京,皇太子、亲王及文武群臣皆身着衰服,于京郊哭迎至大内,皇太子亲扶灵柩奉安于仁智殿,加殓纳梓宫。

     京城里,从闻丧之日起,寺观就各鸣钟三万杵,禁屠宰四十九日。

     宫中设几筵,朝夕哭奠。

    百官素服,朝夕哭灵思善门外。

    礼部定丧礼,宫中自皇太子以下及诸王、公主,从穿孝服之日开始,斩衰三年,二十七个月后方能除服。

     按礼制规定,宫里百日内不得有喜乐、嫁娶、祭礼、饮酒食肉之事,民间婚嫁停一个月,文武官闻丧之日起,都要在思善门外哭丧,四日衰服,朝夕哭临三日,五拜三叩头,披麻戴孝二十七日,凡入朝及视事,均需用白布裹纱帽、垂带、素服、腰绖、麻鞋,退朝则要换成衰服,这二十七日里,军民素服,妇人素服不妆饰。

     二十七日以后,文武百官均穿素服、戴乌纱帽、束黑角带,二十七个月后才换成常服。

     早在龙驭回京之前,众人就闻知了永乐帝的死讯,然而这一刻来临,不管真情还是假意,大伙儿仍然哭得是死去活来。

     一向仁厚、宽宏大度的太子朱高炽,竟然因为嫌东宫里的齐承徽哭得不够哀切,当众按着她的头“砰砰砰”在灵前猛磕,碰得齐承徽头破血流,当场就昏死在灵前,被人拖了下去。

     饶是如此,仍嫌不够,立时命人将齐承徽打入冷宫。

     太子的枕上人尚且如此,其他人更不敢怠慢,满朝上下,宫廷内外,均哭得惊天动地,哀婉凄切。

     本来朝夕哭临三日,只是早晚各哭一回,这下子成了日以继夜,轮班哭个不停,半日之后,再伤心的人眼泪也干涸了,又是在秋老虎的天气里,有些人直接就哭得嗓子嘶哑,发不出声音,有些上年纪的宫妃、命妇干脆直接晕死过去。

     太子妃很沉着地下令将人扶下去灌绿豆汤,用冰水拍脸浇醒,然后缓过神来,扶到灵前再哭。

     众人只好继续哭,这会儿,已经哭不出什么眼泪来,只好用手绢里的香辛料刺激着流些鼻涕眼泪,继续装哭。

     在举哀哭灵的间隙、轮换的时间里,依次退出休息的众人,三三两两地结伴而坐,窃窃私语,片刻小憩间,就将各种消息和态度互相传了几个来回。

     孙清扬听着周围传来的哭声中,凄切中带着些许怨言,就悄悄地膝行至太孙妃的跟前,低语道:“胡姐姐,咱们得设法让母妃劝劝父王,这样下去,失了人心,岂不正好如了别有用心人的意?” 太孙妃犹豫,若自己去开这个口,会不会被父王、母妃认为不忠不孝? 孙清扬
热门推荐

书友正在读: 女神的近身护卫 我的女友是嫦娥仙子 透视高手 黑道悲情2 战神已加入带球跑豪华套餐 为了画漫画,我在全世界演剧本 我靠马甲风靡横滨 人生何处不尴尬 绝对权力 老衲还年轻 余罪 第101次逃婚(下) 爱要说,爱要作 重生之八十年代新农民 沧浪之水 巴国侯氏 意图(官场浮世绘) 至高利益 官仙 首辅大人的小青梅(重生) 女权世界的真汉子 转生眼中的火影世界 人生交换游戏 画中王 快穿之养老攻略 龙王戒 老衲还年轻 弄潮(掌舵者) 黑道悲情2 余罪 男人都是孩子(无限关爱有限责任) 逍遥药仙 刑警荣耀 神仙超市 至高利益 无限之神话逆袭 刀剑神域03:妖精之舞(上) 仙藏 一剑飞仙 不朽剑神 我的美女老师 被迫和死对头撒娇 白袍总管 龙蛇演义 我有一刀在手 千劫眉·狐妖公子(第一部) 琅琊榜之风起长林 萍踪侠影录 挂剑悬情记 帝疆争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