悝女常养饲之,鹅非女不食,荀佥苦求之,鹅辄不食,乃以还悝。
又数日,晨起,失女及鹅。
邻家闻鹅向西,追至一水,唯见女衣及鹅毛在水边。
今名此水为鹅溪。
(出《广古今五行记》) 晋代太元年间,章安郡史悝家有只杂色的公鹅,喜欢鸣叫。
史悝的女儿常常喂鹅吃食,不是史悝的女儿喂的食,鹅就不吃。
荀佥向史悝要来这只鹅,鹅就不吃食,只好把鹅又还给了史悝。
又过了几天,早晨起来,女儿和鹅一起不见了。
邻居家听到鹅向西面走的声音,史悝便追到一条河边,只看见女儿的衣服和鹅毛堆在河边。
如今这条河就叫“鹅溪”。
姚略 义熙中,羌主姚略坏洛阳沟,取砖,得一双雄鹅并金色,交颈长鸣,声闻九皋,养之此沟。
(出《幽明录》) 东晋文帝义熙年间,羌族的首领姚略毁坏了洛阳城里的护城河取砖用,得到一对金色的雄鹅,脖子依在一起高声鸣叫,声音传得很远很远。
姚略就把这两只鹅放养在这条护城河里。
鹅沟 济南郡张公城西北有鹅沟,南燕世,有渔人居水侧,常听鹅声。
而众鹅中有铃声甚清亮,候之,见一鹅咽颈极长,因罗得之,项上有铜铃,缀以银锁,有隐起元鼎元年字。
(出《
南燕的时候,有个打渔的人住在水边,经常听到鹅叫的声音,并且还在众多的鹅鸣中传出清亮的铃声。
等到这群鹅游过来,他看见一只鹅的脖颈极长,于是用网扣住了这只鹅。
发现鹅的脖子上有只铜铃,用银锁锁在脖子上,铃上隐隐约约地有突起的“元鼎元年”的字样。
祖录事 久视年中,越州有祖录事,不得名,早出,见担鹅向市中者。
鹅见录事,频顾而鸣,祖乃以钱赎之。
到僧寺,令放为长生。
鹅竟不肯入寺,但走逐祖后,经坊历市,稠人广众之处,一步不放,祖收养之。
左丞张锡亲见说。
(出《
早晨出门,看见了一个人挑着鹅向市集走去。
鹅看见了祖录事,频频回头鸣叫,祖录事就用钱买下了鹅。
到了一个佛庙,他让和尚放了鹅做善事祈求长寿。
鹅竟然不肯进入寺庙,只是跑着跟在祖录事身后,经过作坊和集市等人多广众的地方,一步也不放松,祖录事就收养了这只鹅。
左丞相张锡说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事。
周氏子 汝南周氏子,吴郡人也,亡其名,家于昆山县。
元和中,以明经上第,调选,得尉昆山。
既之官,未至邑数十里,舍于逆旅中。
夜梦一丈夫,衣白衣仪状甚秀,而血濡衣襟,若伤其臆者。
既拜而泣谓周生曰:“吾家于林泉者也,以不尚尘俗,故得安其所有年矣。
今以偶行田野间,不幸值君之家僮,有系吾者。
吾本逸人也,既为所系,心甚不乐,又纵狂犬噬吾臆,不胜其愤。
愿君子悯而宥之,不然,则死在朝夕矣。
”周生曰:“谨受教,不敢忘。
”言讫忽寤,心窃异之。
明日,至其家。
是夕,又梦白衣来曰:“吾前以事诉君,幸君怜而诺之,然今尚为所系,顾君不易仁人之心,疾为我解其缚,使不为君家囚,幸矣。
”周即问曰:“然则尔之名氏,可得闻乎?”其人曰:“我鸟也。
”言已遂去。
又明日,周生乃以梦语家僮,且以事讯之,乃家人因适野,遂获一鹅,乃笼归,前夕,有犬伤其臆,周生即命放之。
是夕,又梦白衣人辞谢而去。
(出《
元和年间,他考中了明经,安排选拔担任昆山尉。
去昆山县赴任途中住在距离县城几十里的一个旅店里,夜里他梦见一个穿白衣服仪表俊秀的男子,这男子的衣襟染满了血,象是胸部受了伤。
这男子行过礼哭着对周生说:“我是个住在树林泉水间的人,因为不喜欢尘世的搔扰,所以在树林泉水间安度许多年了。
今天因为偶尔在田野之间走走,不幸被你家僮仆把我捉住用绳子拴上了。
我本来是个隐居的人,被捉住之后,心里很不高兴。
家僮又放恶狗咬伤了我的胸部,我气愤得忍受不了了,希望你能可怜并放了我。
不然的话,我不久就会死去。
”周县尉说:“我接受你的要求,不敢忘记。
”说完忽然醒了,心中觉得这事很奇怪。
第二天,他回到自己家里。
这天晚上,他又梦见白衣人来说:“我上一次把事情告诉了你,幸亏你怜悯并答应了我,可是现在我还被捆绑着,想你不会改变仁爱之心,快些替我解开绳子,使我不再被囚禁在你们家里,那就万幸了。
”周县尉就问他说:“然而你的名姓,能够告诉我吗?”那个人说:“我是一只鸟。
”说完就离开了。
第二天,周县尉就把梦中的事和僮仆说了,并向僮仆询问这件事。
原来家人到野外去,捉到了一只鹅,就用笼子装着回家来。
前天晚上,有只狗伤了鹅的胸部。
周县尉立即命令把鹅放了。
这天晚上,又梦见白衣人向他告辞道谢,然后就离去了。
平固人 处州平固人访其亲家,因留宿。
夜分,闻寝室中有人语声,徐起听之,乃群鹅语曰:“明旦主人将杀我,善视诸儿。
”言之甚悉。
既明,客辞去,主人曰:“我有鹅甚肥,将以食子。
”客具告之,主人于是举家不复食鹅。
顷之,举乡不食矣。
(出《稽神录》) 处州平固有个人去拜访他的亲家,被留下住宿。
半夜时,他听见寝室中有人说话的声音,便慢慢地起身过去仔细倾听,原来是群鹅在说话。
一只鹅说:“明天早晨主人将要杀我,好好照看这群孩子吧。
”说得很清楚。
天亮以后,客人要走。
主人说:“我有只鹅很肥,准备把它杀了给你吃。
”客人就把听到的鹅的话全告诉了主人,主人全家从此不再吃鹅。
不多久,全乡的人也都不再吃鹅了。
海陵斗鹅 乙卯岁,海陵郡西村中有二鹅斗于空中,久乃堕地,其大可五六尺,双足如驴蹄,村人杀而食之者皆卒。
明年,兵陷海陵。
(出《稽神录》) 乙卯年,海陵郡的西村里有两只鹅在空中相斗,过了很长时间后坠落到地上。
它们大约有五六尺长,双脚象驴的蹄子那样大。
村子里凡是杀了这两只鹅并且吃了鹅肉的人都死了。
第二年,军队攻陷海陵。
鸭(附) 晋周昉少时与商人泝江俱行,夕止宫亭庙下。
同侣相语:“谁能入庙中宿?”昉性胆果决,因上庙宿。
竟夕晏然,晨起,庙中见有白头老翁,昉遂擒之,化为雄鸭。
昉捉还船,欲烹之,因而飞去,后竟无他。
(出《述异记》) 晋代的周昉少年时与商人一块逆江而行,傍晚来到宫亭庙外。
同行的人们说:“谁敢到庙里去睡一宿?”周昉胆大果断,就单独到庙里去睡,一宿都很平安。
早晨起来的时候,他看见庙里有一个白发老翁。
周昉就去捉拿他,白头翁变成了一只雄鸭,周昉捉住鸭子回到船上,准备煮了吃肉,这雄鸭又跑了,后来也没有发生别的什么事。
鹭 冯法 晋建武中,剡县冯法作贾,夕宿荻塘,见一女子,著服,白皙,形状短小,求寄载。
明旦,船欲发,云:“暂上取行资。
”既去,法失绢一疋,女抱二束刍置船中。
如此十上,失十绢。
法疑非人,乃缚两足,女云:“君绢在前草中。
”化形作大白鹭,烹食之,肉不甚美。
(出《
晚上船停荻塘里,他看见一个穿着丧服的女人,皮肤白皙,身形矮小,请求搭船。
第二天早晨,船正要出发,女人说:“我上岸去取出门用的钱物。
”她离船后,冯法丢了一匹绢,这时那女人抱着两捆草回来放在船里。
那女人象这样上下了十次,就丢了十匹绢。
冯法怀疑她不是人,就捆上了她的两只脚,那女人说:“你的绢在前面的草丛中。
”说完身形变成了一只大白鹭。
将大白鹭煮着吃了,肉味并不太好吃。
钱塘士人 钱塘士人姓杜,船行。
时大雪日暮,有女子素衣来,杜曰:“何不入船?”遂相调戏。
杜阖船载之,后成白鹭去。
杜恶之,便病死也。
(出《续
有一天他坐船外出,当时天下大雪并已到黄昏。
有个穿着白衣服的女子走来,书生说:“你为什么不进到船舱里来?”然后就调戏她。
书生关上船舱门将那个女子载走,没想到那女子后来又变成一只白鹭飞走了。
姓杜的书生厌恶这件事,生病死了。
黎州白鹭 黎州通望县,每岁孟夏,有白鹭鹚一双坠地。
古老传云,众鸟避瘴。
临去,留一鹭祭山神。
又每郡主将有除替,一日前,须有白鹭鹚一对,从大渡河飞往州城,盘旋栖泊,三五日却回。
军州号为先至鸟。
便迎新送故,更无误焉。
(出《黎州图经》) 黎州的通望县,每年的初夏,都有一对白鹭鹚落到地上。
古老的传说中说:“这是众鸟躲避瘴毒,临离开的时候,留下一对鹭鹚祭祀山神。
”又传说,每郡的主将如果有了升迁替换的事,一天之前,一定会有一对白鹭鹚,从大渡河飞往州城,盘旋飞翔,栖息在水边,三五天又飞回去。
黎州的军人称这种鸟叫“先至鸟”。
见到先至鸟,人们就开始准备迎接新上司送走老上司,从来没有过差错。
雁 南人捕雁 雁宿于江湖之岸,沙渚之中,动计千百,大者居其中,令雁奴围而警察。
南人有采捕者,俟其天色阴暗,或无月时,于瓦罐中藏烛,持棒者数人,屏气潜行。
将欲及之,则略举烛,便藏之。
雁奴惊叫,大者亦惊,顷之复定。
又欲前举烛,雁奴又惊。
如是数四,大者怒啄雁奴,秉烛者徐徐逼之,更举烛,则雁奴惧啄,不复动矣。
乃高举其烛,持棒者齐入群中,乱击之,所获甚多。
昔有淮南人张凝评事话之,此人亲曾采捕。
(出《玉堂闲话》) 雁夜间栖息在江河与湖的岸边,以及水中的沙洲上,往往都是千百只为一群。
大的雁睡在中间,让雁奴围在外面并担任警戒。
南方有捕捉大雁的人,专等那天色阴暗,或者没有月光的晚上,在瓦罐中藏好蜡烛,很多人拿着棒子,屏住呼吸悄悄地行走。
接近雁群的时候,就略微举一下蜡烛,然后立即藏起来。
雁奴看见火光惊叫起来,雁群也被惊醒了,不一会又安定下来。
这时再向前举起蜡烛,雁奴又惊叫起来。
象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大雁生气了,就去啄雁奴。
拿蜡烛的人再慢慢地向前逼进,再举起蜡烛。
这时雁奴因为害怕被啄,不再骚动和鸣叫了。
于是那人高高地举起蜡烛,拿棒子的人一起冲进雁群中,乱打一顿,就能捕获到很多雁。
从前有个淮南人张凝评事讲述了这件事,张评事曾经亲自参加捕雁。
海陵人 海陵县东居,人多以捕雁为业。
恒养一雁,去其六翮以为媒。
一日群雁回塞时,雁媒忽人语谓主人曰:“我偿尔钱足,放我回去。
”因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