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又养其雏为媒,旁施网罟,捕野孔雀。
伺其飞下,则牵网横掩之,采其金翠毛,装为扇拂。
或全株,生截其尾,以为方物。
云,生取则金翠之色不减耳。
(出《岭表录异》) 交趾郡人大多饲养孔雀,或是送给别人吃肉,或是杀了做成肉脯。
还有的人饲养小孔雀做诱饵,在旁边安好网,捕捉野孔雀。
等野孔雀飞下地时就牵动网绳将孔雀罩住,然后拔取孔雀身上金翠色的羽毛,制造成拂尘的扇子。
有时要完整的羽毛,就活着截断孔雀的尾巴,当作土特产品,还说:“活着取毛,毛上的金翠色一点不变。
” 罗州 罗州山中多孔雀,群飞者数十为偶。
雌者尾短,无金翠。
雄者生三年,有小尾,五年成大尾。
始春而生,三四月后复凋,与花萼相荣衰。
然自喜其尾而甚妬,凡欲山栖,必先择有置尾之地,然后止焉。
南人生捕者,候甚雨,往擒之,尾沾而重,不能高翔,人虽至。
且爱其尾,恐人所伤,不复骞翔也。
虽驯养颇久,见美妇人好衣裳与童子丝服者,必逐而啄之。
芳时媚景,闻管弦笙歌,必舒张翅尾,盼睇而舞,若有意焉。
山谷夷民烹而食之,味如鹅,解百毒。
人食其肉,饮药不能愈病。
其血与其首,解大毒。
南人得其卵,使鸡伏之即成。
其脚稍屈,其鸣若曰“都护”。
土人取其尾者,持刀于丛篁可隐之处自蔽,伺过,急断其尾,若不即断,回首一顾,金翠无复光彩。
(出《纪闻》) 罗州的山中有很多孔雀,几十只为一群在一起飞翔。
雌孔雀尾巴短,也没有金翠色,雄孔雀出生三年,开始长出小尾巴,五年长成大尾巴。
立春时尾羽开始生长,三四个月后又凋落了,和花朵同时繁荣和凋谢。
孔雀喜爱自己的尾羽并且非常忌妒,凡是想在山林里休息,一定要先选择好放置尾巴的地方,然后才栖息在那里,南方人要捕捉活孔雀,要等到下大雨的时候才去,这时孔雀的尾巴上沾上雨水变得很沉重,不能高飞。
虽然有人走近,但是因为它太爱自己的尾巴,恐怕被人损坏,就不再飞翔了。
孔雀即使是驯养了很久,但是如果看见了漂亮女人穿着好看衣服和穿鲜艳丝绸衣服的小孩,也一定要追上去啄她们。
如果遇到美好的天气,美丽的景色,听到管弦乐器演奏的曲调,一定要舒展开翅膀和尾巴,目光流转地跳舞,好象是很有情意的样子。
住在山谷里的少数民族把孔雀煮熟了吃,味道象鹅肉一样,能解百毒。
人要是吃了孔雀肉,吃药就没有治病的效验了。
孔雀的血和头,能解巨毒。
南方人得到孔雀蛋,让鸡孵化就可以了。
孔雀的脚稍稍弯曲,它的叫声象是在说:“都护”。
当地的土人想得到孔雀尾羽,就拿着刀在丛竹中隐蔽,等孔雀经过时,赶快砍断它的尾巴,如果不能立即砍断,孔雀回头看上一眼,尾羽就会失去金翠的颜色和光彩。
王轩 卢肇住在京南海,见从事王轩有孔雀。
一日奴来告曰:“蛇盘孔雀,且毒死矣。
”轩令救之,其走卒笑而不救,轩怒,卒云:“蛇与孔雀偶。
”(出《纪闻》) 卢肇住在京城南海,看见从事王轩有只孔雀。
有一天,仆人来告诉说:“蛇盘住孔雀,快要毒死孔雀了。
”王轩让兵丁快去救孔雀,他的手下笑着却不去救,王轩生气了,手下人说:“蛇与孔雀在交配。
” 汉燕 蓐泥为窠,声多稍小者汉燕。
陶胜力注《本草》云,紫胸轻小者是越燕,胸斑黑声大者是胡燕。
其作巢喜长,越燕不入药用。
越与汉,亦小差耳。
(出《世说》) 用草和泥做巢,叫声频繁体形较小的燕子是汉燕。
陶胜力注《本草》说:胸前是紫色,重量轻体形小的是越燕。
胸前有黑斑点,叫声宏亮的是胡燕,胡燕做巢喜欢做长形的巢。
越燕不能做药用。
越燕和汉燕,也只不过是稍有差别罢了。
胡燕 凡狐白貂鼠之类,燕见之则毛脱,或燕蛰于水底。
旧说燕不入室,取桐为男女各一,投井中,燕必来。
胸斑黑声大,名胡燕,其窠有容匹素者。
(出《
传说燕子如果不进屋里,取桐木来雕刻成男女各一人扔到井里,燕子一定进屋。
胸前有黑色斑点叫声宏亮的,名叫胡燕,它的巢有的能放下一匹生绢。
千岁燕 齐鲁之间,谓燕为乙,作巢避戊己。
《玄中记》云,千岁之燕户北向。
《述异要》云,五百岁燕生胡髯。
(出《酉阳杂俎》) 齐鲁那个地方的人把燕叫做乙。
燕子做巢躲避戊日己日。
《玄中记》中说:千年燕子的巢口向北开。
《述异要》中说:五百年的燕子长胡须。
晋瑞 魏禅晋岁,北阙下有白光如鸟雀之状,时有飞翔去来。
有司即闻奏,帝使罗者张之,得一白燕,以为神物,以金为笼,致于宫内,旬日不知所在。
论者云:“金德之瑞。
”昔师旷时,有白燕来巢,检瑞应图,果如所论。
师旷,晋人也,古今之议相符焉。
(出《拾遗录》) 魏把帝位禅让给晋的那一年,京城北面的城楼下有白光象是鸟雀的形状,经常地飞来飞去。
官署将这件事报告给皇上,皇上派人用网去捉,结果捉到一只白燕,认为是神物,用金丝做了个笼子,放在皇宫内,十天之后白燕不知到哪里去了。
有人评论说:“这是兴盛繁荣的好兆头,从前师旷的时候,就有白燕来筑巢,考察这个祥瑞现象,正应验了图谶上的话。
”果然就象这个人说的一样。
师旷是晋人也罢,古代和今天的议论是相符合的。
元道康 后魏元道康字景怡,居林虑山,云栖幽谷,静掩衡茅,不下人间,逾二十载。
服饵芝木,以娱其志。
高欢为丞相,前后三辟不就。
道康以时方乱,不欲应之。
至高洋,又征,亦不起。
道康书斋常有双燕为巢,岁岁未尝不至。
道康以连征不去,又(“又”原作“有”,据明抄本改。
)惧见祸,(“祸”原作“抑”,据明抄本改。
)不觉嗟咨。
是夕,秋月朗然,清风飒至。
道康向月微思,忽闻燕呼康字云:“景怡,卿本澹然为乐,今何愁思之深耶?”道康惊异,乃知是燕。
又曰:“景怡景怡,乐以终身。
”康曰:“尔为禽而语,何巢我屋?”燕曰:“我为上帝所罪,暂为禽耳。
以卿盛德,故来相依。
”道康曰:“我忘利,不售人间,所以闭关服道,宁昌其德,为卿所谓?”燕曰:“海内栖隐,尽名誉耳。
独卿知道,卓然嚣外,所以神祇敬属,万灵归德。
”燕曰:“我来日昼时,往前溪相报。
”道康乃策杖南溪,以伺其至。
及昼,见二燕自北岭飞来而投涧下,一化为青衣童子,一化为青衣女子。
前来谓道康曰:“今我便归,以卿相命,故来此化。
然无以留别,卿有隐志,幽阴见嘉,卿之寿更四十岁,以此相报。
”言讫,复为双燕飞去,不知所往。
时道康已年四十,后果终八十一。
后魏有人叫元道康,字景怡,隐居在林虑山。
云雾笼罩着幽深的山谷,静静地掩闭着横木为门的茅草屋,他从不下山到尘世中去,一直过了二十多年。
他服用灵芝仙草,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和志向。
高欢做了丞相,前后三次来请他出山做官他都没有去,元道康认为那时正要发生动乱,不想答应他。
等到高洋做了丞相,又来请他出山,他仍然没有去。
元道康的书房里有一对燕子,每年都飞来筑巢的。
元道康因为朝廷连年征召自己都没有去,害怕引来灾祸,不觉地暗自叹气。
这天晚上,秋月朗朗地照着,清风一阵阵吹来,元道康面向明月思索,忽然听到燕子招呼元道康的字说:“景怡,你本来心情淡泊,自得其乐,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忧愁和思虑呢?”元道康很惊奇,这才知道是燕子在说话。
燕子又说:“景怡景怡,要一辈子快乐。
”元道康说:“你是禽鸟却会说话,为什么在我的屋里筑巢?”燕子说:“我被上帝责罚,暂时做禽鸟了。
因为你道德高尚,所以才来依附于你。
”元道康说:“我忘却名利,不愿步入尘世,所以才关上门学习道家学说,发扬光大道家学说,就象你所说的那样。
”燕子说:“天下隐居的人,全是沽名钓誉的人。
只有你真正懂得道法,卓然独立尘世之外。
所以神灵尊敬你、关注你,千万种生灵都佩服于你的德行。
”燕子接着又说:“我明日天亮时,到前面的溪水边有话对你说。
”元道康便拄着木杖到南面的溪水边去等候燕子,等到天亮,看见两只燕子从北面的山岭飞来落到山涧下面。
一只变成一个穿黑衣的男童,一只变成一个穿黑衣的少女,走上前来对元道康说:“今天我们就要回天上去了,为了给你预测命运,所以才到这里来点化你,否则就没有什么留作纪念的了。
你有隐居的志向,神灵都给予好评,你的寿命还有四十岁,就以此来作为对你的报答吧。
”说完,又变成一对燕子飞走了,不知道哪里去了。
这时元道康已经四十岁了,后来果然八十一岁才死去。
范质 汉户部侍郎范质言,尝有燕巢于舍下,育数雏,已哺食矣。
其雌者为猫所搏食之,雄者啁啾,久之方去。
即时又与一燕为匹而至,哺雏如故。
不数日,诸雏相次堕地,宛转而僵。
儿童剖腹视之,则有蒺藜子在嗉中,盖为继偶者所害。
(出《玉堂闲话》) 汉代户部侍郎范质说,曾经有一对燕子在他家的屋下筑巢,养育了几只雏燕,已经进入哺育喂食阶段。
那只雌燕被猫捉住吃了,雄燕鸣叫着很久才飞走,不多时又和另一只雌燕配成一对回来了,还象从前一样地哺育雏燕。
不几天,所有的雏燕一个接一个地掉到地上,辗转着死去。
儿童剖开雏燕的肚子观察发现有蒺藜子在雏燕的胃里,都是被燕子后来的配偶给害死的。
鹧鸪 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