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稻浪北涌(1/3)
贞观四年正月,岭南道进贡的十车稻种运抵长安时,李承乾发现押运官神色异常。
他掀开苫布,只见本该金黄的稻谷上布满霉斑,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酸腐味。
"沿途可曾遇雨?"李承乾拈起几粒霉变的稻种问道。
押运官跪地颤抖:"过长江后连晴七日,只在潼关遇过晨露..."
太医署的孙守真剖开稻壳,突然"咦"了一声。
他用银针挑出些许黑色粉末:"这不是寻常霉变,倒像是人为掺了明矾和醋糟的混合物。
"
李承乾眼神骤冷。
这种手法他前世在农科院见过——分明是要让种子在短期内迅速腐败!他立即命人彻查运输记录,发现稻种在荆州换船时,曾被某位"崔观察"请去验看过。
"荆州刺史崔元礼,"长孙冲低声道,"博陵崔氏旁支。
"
正当众人束手无策时,老农周德旺提出个大胆想法:"老汉年轻时见过,岭南稻种壳厚,或许内里还有生机..."
李承乾当即决定冒险一试。
他们在皇庄辟出半亩暖炕,用温水浸泡霉稻三日,再混入草木灰搅拌。
第七日清晨,竟真有零星嫩芽破壳而出!
"快看这芽势!"周老汉激动得胡须直颤,"比咱关中的稻种壮实多了!"
李承乾却盯着那些未发芽的稻种出神。
他突然取来《齐民要术》,翻到"水稻篇"指着一行小字:"岭南稻喜暖,播种前需曝晒三日。
"
"我们都被误导了。
"他冷笑道,"有人故意让稻种受潮发霉,就是怕我们看出这批稻种根本不适合直接播种!"
二月初的大朝会上,一场关于"是否推广岭南稻"的辩论激烈展开。
"《周礼》有云:'种谷必因地利'。
"王珪捧着笏板出列,"强行推广南稻,违背祖宗之法!"
李承乾不慌不忙命人抬上两个陶瓮。
一个装着关中常见的粳米,另一个是岭南稻米煮成的饭食。
"请诸公品尝。
"太子亲手为大臣们盛饭,"这岭南稻虽粒型细长,但亩产比北方稻高出两成。
"
当反对派还在咀嚼时,他又展示了几株稻苗:"这是经三次驯化的新种。
保留了南方稻的产量,又能耐关中春寒。
"
崔敦礼突然发难:"听闻太子为育种,竟动用将作监打造'暖房',耗费炭薪逾万斤!"
"比起五姓七望冬日赏梅的温室,"李承乾微笑反击,"本宫这暖房还省了七成炭火呢。
"
三月播种季,李承乾亲自在昆明池畔主持"御田插秧"。
正当他赤脚踩进水田时,岸边突然传来惊呼——几条翻着白肚的死鱼正顺着灌渠漂来!
"水里有毒!"孙守真用银簪试水后惊呼。
紧急排查发现,上游有人向渠中倾倒捣碎的乌头汁液。
更蹊跷的是,同日在终南山"代耕帮"的秘密粮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