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长街灯影(2/3)
中有人说他...说他尾大不掉?"李承乾打断他,望着朱雀大街尽头的宫阙,"当年父皇用他制衡俚僚,如今他用商路稳固南疆,这便是'羁縻'的真意——让边疆自己长出扎根的力量。
"
说话间,宫城方向传来三更梆子声。
李承乾策马回东宫,途经承天门时,见城头立着个熟悉的身影。
"父皇?"他勒住马,见李世民披着玄色斗篷,正俯瞰着长街灯火。
"睡不着,出来走走,"李世民招手让他上城,"你瞧这长安的灯,比隋代时亮多了。
"夜风掀起皇帝的衣摆,李承乾看见他内衬的朝服袖口已磨出毛边——这件常服,父亲竟穿了五年。
"是百姓日子好过了,"李承乾望着街上车水马龙,"西市今晚有胡商摆了'万国灯宴',连波斯的'火树银花'都搬来了。
"他想起现代史书上的"贞观之治",此刻才真切体会到,盛世不是书上的年号,而是百姓灯影里的笑脸。
李世民沉默片刻,忽然指着东南方向:"那是你母亲让人点的'长命灯',说要为你祈福。
"李承乾顺着方向望去,只见东宫方向飘着一片柔和的宫灯,每盏灯上都绣着细密的莲花——那是母亲最擅长的针法。
"承乾,"李世民忽然转身,目光在灯火下显得格外深邃,"你去年在弘文馆设算学阁,又让市舶司办'诸商技会',可知老臣们怎么说?"
"儿臣知道,"李承乾低头道,"他们说我'重技轻道',有违圣人教诲。
"他想起魏征生前曾委婉进谏,说"君子不器",不应过分推崇工匠之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魏征说得没错,"李世民却摇摇头,"但他忘了,时代变了。
隋炀帝凿运河、筑东都,耗尽民力;而你教百姓用曲辕犁、改水车,是让民力自生。
"皇帝从袖中取出一卷绢书,"这是西域诸国送来的'通商牒',大食、波斯都想派使团来学'唐人工匠之法'。
"
李承乾接过牒文,上面用各国文字写着请求开设"技术学馆"的意愿。
他忽然想起现代的"技术扩散"理论,盛唐的吸引力,或许正在于这种开放包容的创新态度。
"儿臣想在国子监设'百工署',"他抬头道,"不仅教中原技艺,也译介西域方术。
"
李世民看着儿子眼中的光,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在太原城头第一次见到玄甲军的情景。
那时他渴望的是武力征服,而如今,他的太子却在谋划着另一种征服——用知识与技术,让四方心向往之。
"好,"皇帝拍了拍他的肩,"这事你去办,有难处,告诉朕。
"
下城头时,李世民忽然停步,指着承天门的门钉说:"你母亲生你时,朕正在洛阳征战。
听闻是个男孩,我在战旗上绣了这门钉的纹样,想着将来要让他像门钉一样,牢牢守住大唐的门。
"
李承乾伸手抚过冰冷的门钉,指尖触到细密的刻痕——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也是父亲无声的期许。
他想起穿越前读到的"玄武门之变",那时只觉得是权力的残酷游戏,如今站在这宫门下,才明白门里门外,承载的是一个王朝的重量。
回到东宫时,晋阳公主裹着小袄蹲在廊下等他。
"大哥,你看我给你做的灯!"她举起个兔子形状的灯笼,兔眼是两颗亮晶晶的琉璃珠,正是他白天送的弹珠改的。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