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长街灯影(3/3)
承乾接过灯笼,暖光映着妹妹冻红的小脸。
"怎么不去睡?"他脱下斗篷裹在她身上,闻到上面淡淡的梅花香——那是母亲常用的熏香。
"等大哥回来讲故事,"晋阳拽着他的袖子往寝殿走,"讲那个...那个'未来的长安'。
"李承乾心中一暖,知道妹妹说的是他偶尔编的"海外奇谈",其实是他记忆中的现代城市。
寝殿里,新城公主正趴在案上描红,见他进来,举起纸笑道:"大哥看我临的《兰亭序》!先生说我'之'字写得最像你。
"纸上的字果然带着他特有的笔锋,尤其是转折处的弧度,竟有几分现代硬笔书法的利落。
他笑着摸摸两个妹妹的头,忽然看见书案角落放着个锦盒。
打开一看,里面是枚用铜线缠绕的戒指,样式古朴,却在指环内侧刻着极小的"贞观"二字。
"这是二哥做的,"新城仰脸道,"他说要送给大哥做上元节礼物。
"
李承乾握着戒指,想起李泰整日埋首书案的模样。
这个弟弟看似不问政事,却总在细微处透着关怀。
他忽然想起穿越初到东宫时,李泰曾偷偷塞给他一本《史记》,说"大哥若是累了,看看古人故事便好"。
夜深时,阿罗憾端来醒酒汤,见李承乾对着灯火看那枚康国少年送的琉璃镜。
"殿下在想什么?"粟特青年问。
"在想,"李承乾指尖划过镜面的聚光点,"如果把这镜子放大百倍,能不能看清更远的星空?"他想起现代的望远镜,那是改变人类认知的重要发明。
阿罗憾眼中闪过好奇:"看清星空又如何?"
"看清星空,"李承乾望着窗外的明月,"就能知道风从哪里来,雨往何处去。
"他没有说,那是他来自的那个时代,最基础的科学认知。
这晚,李承乾做了个梦。
梦里他站在现代的高楼顶上,俯瞰着车水马龙的都市;转眼又回到长安,看见朱雀大街的灯火与星空交相辉映。
父亲的声音在梦中响起:"承乾,守天下不是守一座宫城,而是守这万家灯火。
"
醒来时,窗外已是晨曦微露。
李承乾走到书案前,铺开宣纸,提笔写下"百工署"三字。
笔锋刚劲,却在收尾处多了个小小的弧度——那是他从现代带来的习惯,也是融入这个时代的印记。
阿罗憾进来时,见他正在绘制一张复杂的图纸,上面画着个巨大的铜制圆筒,筒口对着夜空。
"殿下这是...?"
"这叫'窥天筒',"李承乾头也不抬地说,"等百工署建好,我们就用它,看看真正的星空。
"他想起现代天文学,想起那些关于宇宙的奥秘,忽然觉得,比起权谋战争,或许探索未知,才是人类永恒的命题。
晨光透过窗棂,照在图纸上的"贞观十七年"字样上。
李承乾放下笔,走到窗前,看见宫墙外的长安已渐渐苏醒,晨钟暮鼓般的市声隐约传来。
他知道,属于他的时代,正随着这长安的日出,缓缓展开。
而他要做的,不仅是用穿越者的智慧守护这个王朝,更要在这盛世的基石上,埋下一颗面向未来的种子。
就像朱雀大街的灯影,既映照着历史的厚重,也闪烁着创新的微光。
而他,愿意做那个掌灯的人,在宫墙内外,照亮一条通向更远未来的路。
喜欢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请大家收藏:()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