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新政序曲(1/3)
贞观七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
李承乾站在尚书省都堂前,看着各地刺史派来的使者领取新印绶。
历时半年的官制改革终于初见成效,三百多名通过科举入仕的寒门子弟被派往各州县任职,取代了那些因世家倒台而空缺的官职。
"殿下,这是最后一批赴任名单。
"吏部尚书高士廉递上一卷名册,花白胡须微微颤动,"不过...仍有十七个州县无人愿往,多是边远苦寒之地。
"
李承乾接过名册,指尖在"岭南道崖州"几个字上轻轻摩挲。
崖州远在天涯海角,历来是流放罪臣之地,难怪无人愿往。
"传孤令,凡赴边远州县任职者,俸禄加倍,三年考绩优异者,擢升京官。
"
高士廉面露难色:"国库恐怕..."
"从孤的东宫用度里扣。
"李承乾打断道,"另外,传令将作监加紧印制《氏族志》,务必在下月前发至各州县。
"
高士廉躬身退下后,杜荷匆匆走来:"殿下,马周求见。
"
马周一身青色官服,比半年前消瘦了不少,但双目炯炯有神。
自科举案后,他被擢升为监察御史,负责巡查各州县新政推行情况。
"殿下,臣刚从河东道回来。
"马周压低声音,"情况不妙。
当地豪强暗中抵制《氏族志》,有寒门官员到任月余,竟连衙门都进不去!"
李承乾眉头一皱。
虽然五姓七望的核心人物已被铲除,但数百年来形成的门阀势力,岂是一朝一夕能清除的?
"最严重的是哪里?"
"并州、绛州、蒲州三地。
尤其是并州,新任长史到任三日,就被当地豪强设计陷害,如今关在大牢里。
"
李承乾手中名册"啪"地合上。
并州是李唐龙兴之地,若那里都敢如此猖狂...
"备马,孤要亲自去趟并州。
"
两仪殿内,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章。
听完太子的请求,皇帝放下朱笔:"区区地方豪强,何须你亲自出马?朕派一队千牛卫去便是。
"
"父皇明鉴。
"李承乾恭敬道,"这些地方豪强虽不如昔日世家势大,但根深蒂固。
若只靠武力镇压,恐难服众。
儿臣想借机推行'均田制'试点,从根本上瓦解他们的势力。
"
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你是说,从土地入手?"
"正是。
这些豪强之所以能横行乡里,无非是掌控了大量土地,百姓不得不依附于他们。
若按丁口均分田地,使其失去对百姓的控制..."
"好!"李世民拍案而起,"朕准了。
不过..."皇帝话锋一转,"此事凶险,你必须带足护卫。
另外,朕会让李积暗中派兵接应。
"
三日后,李承乾带着马周和三百名东宫卫率,悄然离开长安。
为免打草惊蛇,一行人扮作商队,沿着汾水北上。
途经绛州时,李承乾特意绕道去看了当地着名的引汾工程。
这是他三年前设计的灌溉系统,如今已使数万亩旱地变成良田。
但奇怪的是,本该繁忙的田间却少见农夫。
"老丈,这田地为何荒芜?"李承乾拦住一个背着柴禾的老农。
老农警惕地看了看四周,低声道:"客官有所不知,这地虽是朝廷分的,但灌溉用水却要经过王老爷的地。
王老爷说了,不用他家的种子,就不给放水..."
马周怒道:"岂有此理!朝廷明令禁止豪强垄断水利!"
老农苦笑:"这位郎君,官府?官府大门朝哪开我们都不知道。
听说新来的刺史上月就被气走了..."
离开绛州后,李承乾心情愈发沉重。
他没想到地方豪强已经猖獗至此,连朝廷命官都敢驱逐。
若不尽快解决,恐怕会酿成大乱。
五日后,并州城出现在视野中。
这座北方重镇城墙高大,城门处却冷冷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