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东海波涛(1/3)
贞观十二年春,长安城桃李芬芳。
李承乾站在东宫新落成的藏书楼前,看着工匠们将一箱箱书册搬入楼中。
这些书籍不仅有儒家经典,还有他亲自搜集的农书、医典、工艺图谱,甚至包括从胡商那里购来的异域典籍。
"殿下,这是刚从扬州运来的《海国图志》。
"马周捧着一卷精致的绢帛走来,"据说是根据岭南水师的见闻绘制,记载了南海诸国的风土人情。
"
李承乾展开图志,目光落在标注"流求"的岛屿上。
这个后世称为台湾的宝岛,如今还游离在中原王朝的统治之外。
他手指轻轻敲击图面:"传令岭南道,加强对流求的探查。
"
马周略显诧异:"殿下对此岛感兴趣?据臣所知,岛上只有些未开化的蛮族..."
"马卿有所不知。
"李承乾意味深长地说,"此岛扼东海要冲,物产丰饶。
若能纳入版图,可为我大唐东出太平洋的门户。
"
马周虽不懂何为"太平洋",但见太子神色郑重,立即应下。
正要退下,忽见杜荷匆匆跑来:"殿下!登州急报!新罗、百济联军侵犯我熊津都督府!"
李承乾手中图志"啪"地合上。
熊津都督府位于朝鲜半岛西南端,是大唐在半岛的唯一据点。
新罗、百济向来互相攻伐,怎会突然联手攻唐?
"备马,孤要立刻面见父皇!"
两仪殿内,李世民正与几位重臣商议军情。
见太子进来,皇帝直接道:"高句丽插手了。
据密报,高句丽宝藏王派密使游说新罗、百济,声称大唐有意吞并整个半岛。
"
李承乾心头一震。
高句丽!这个东北强国自隋朝起就是中原心腹大患,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而不得,反而耗空国力,间接导致隋朝灭亡。
如今他们竟敢主动挑衅?
"父皇,熊津都督府情况如何?"
"都督王义方死守孤城,但粮草仅够半月。
"李世民沉声道,"朕已命营州都督张俭率军驰援,但恐怕..."
李承乾知道父亲在担心什么。
高句丽占据辽东,地势险要,城防坚固。
若大军东征,恐怕会重蹈隋朝覆辙。
"儿臣以为,当务之急是解熊津之围。
至于高句丽..."他略一思索,"不妨效法西汉旧事,派水师从海路袭扰其后方。
"
"水师?"李世民眉头一挑,"我大唐水军多在江淮,如何..."
"登州有水师。
"李承乾提醒道,"去岁儿臣巡视海防时,见其虽规模不大,但战船精良。
若再征调岭南水师北上,足可组成一支劲旅。
"
李世民沉思良久,缓缓点头:"此议甚善。
不过水军远征,风险极大,需一得力将领统领。
"
"儿臣举荐一人——青州刺史刘仁轨。
"李承乾胸有成竹,"此人虽出身寒微,但精通水战,曾在洞庭湖大破水贼。
"
"准了。
"李世民拍案,"即刻传旨刘仁轨,命其速赴登州整军。
另外..."皇帝眼中精光一闪,"传旨新罗、百济,限十日内撤兵,否则后果自负!"
退朝后,李承乾立即召见心腹:"查清新罗、百济此次出兵的真实原因。
高句丽虽强,但还不至于让两国俯首听命。
"
三日后,调查有了惊人发现:新罗真德女王与百济义慈王确实收到了高句丽的密信,但促使他们联手的真正原因,是大唐在熊津的屯田政策触及了当地豪强的利益!
"果然如此。
"李承乾看着密报,冷笑连连,"这些豪强宁愿勾结外敌,也不愿交出强占的田地。
"
"殿下,还有更蹊跷的。
"马周压低声音,"我们在新罗的探子回报,高句丽军中有一汉人军师,精通兵法,人称'金先生'..."
李承乾手中茶盏一顿。
金先生?他猛然想起两年前裴明远的话——李建成没死,化名"金胜贤"在高句丽为军师!难道...
"备马,孤要去趟刑部大牢!"
阴暗潮湿的牢房中,曾经的河东裴氏嫡孙裴明远已瘦得不成人形。
自谋反案发后,他被判终身监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