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东海波涛(2/3)
,关在这暗无天日的地方已近两年。
"太子殿下?"裴明远眯着浑浊的双眼,似乎不敢相信,"什么风把您吹来了?"
"金胜贤。
"李承乾直截了当,"你当年说他在高句丽,可有证据?"
裴明远突然笑了,露出残缺的牙齿:"殿下终于想通了?不错,李建成确实没死。
当年玄武门之变,他中箭落水后被商船救起,辗转逃到高句丽..."他凑近栅栏,"如今他可是宝藏王最信任的军师,专门对付大唐。
"
李承乾强自镇定:"你有何证据?"
"证据?"裴明远怪笑一声,"殿下不妨去问问高句丽俘虏,他们军中是不是有个箭术超群的'金将军',左肩有一道箭疤..."
离开大牢,李承乾心绪难平。
若李建成真在高句丽,那这次半岛危机就更加复杂了。
一个熟悉大唐内情的废太子,加上对中原充满敌意的高句丽,简直就是最危险的组合。
"殿下,现在怎么办?"马周忧心忡忡,"若真如裴明远所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先解决熊津之围。
"李承乾沉声道,"至于李建成...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十日后,坏消息接连传来:新罗、百济拒绝撤兵,熊津城危在旦夕;而高句丽更在边境增兵,摆出进攻姿态。
朝堂上,主战主和两派吵得不可开交。
"陛下!"老臣萧瑀力谏,"高句丽据险而守,劳师远征恐重蹈隋炀帝覆辙!不如暂且忍让..."
"萧公此言差矣!"李靖厉声反驳,"高句丽狼子野心,若不惩戒,后患无穷!"
李世民被吵得头疼,转向一直沉默的李承乾:"太子有何高见?"
李承乾出列行礼:"儿臣以为,可双管齐下。
陆路以守为主,命营州、幽州加强戒备;水路则主动出击,命刘仁轨率水师直捣高句丽腹地。
"
"水师能有多大作为?"萧瑀不以为然。
"萧公有所不知。
"李承乾胸有成竹,"高句丽虽陆防坚固,但海防空虚。
我水师可沿辽东半岛南下,袭取其粮仓、港口,断其后勤。
"
李世民眼前一亮:"此计甚妙!就这么办。
"
退朝后,李承乾立即着手准备东征事宜。
他亲自挑选了三百名精通高句丽语的士卒,命他们随水师行动,负责侦察和劝降。
同时,他还秘密派遣死士潜入高句丽,查证"金先生"的真实身份。
贞观十一年四月,大唐水师从登州启航。
这支由五十艘战船组成的舰队,载着五千精兵,在青州刺史刘仁轨的率领下,悄然驶向辽东半岛。
与此同时,熊津城的战况愈发危急。
李承乾每日都在东宫焦急等待军报,直到一个月后,终于传来捷报——刘仁轨奇袭得手,攻破高句丽南部的卑沙城,焚毁粮仓十余座!
"好!"李承乾拍案而起,"高句丽后方一乱,前线必受影响。
传令刘仁轨,继续沿海南下,威胁平壤!"
然而就在水师捷报频传之际,一个意外打乱了全盘计划——百济突然撤兵,并与大唐秘密和谈!
"怎么回事?"李承乾惊讶地看着最新军报。
马周解释道:"据探子回报,百济内部发生政变。
权臣阶伯杀了义慈王,自立为王,声称要与我大唐修好。
"
李承乾若有所思。
百济撤兵,新罗独木难支,熊津之围自然可解。
但这变故来得太突然...
"查清阶伯的底细。
另外,密切监视新罗动向。
"
三日后,更惊人的消息传来:阶伯派使者秘密来长安,不仅愿意撤兵,还请求大唐支持他对抗高句丽!
"殿下,此事蹊跷。
"马周警惕地说,"阶伯弑君自立,怎会突然转向我大唐?"
李承乾沉思片刻:"带使者来见孤。
"
百济使者是个精瘦的中年人,汉语流利:"外臣参见太子殿下。
我王阶伯愿永世臣服大唐,只求陛下册封..."
"阶伯为何突然改变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