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1/3)
她这话里的弦外之音昭然若揭,沉翯当年那些动机与心迹,听起来都像是一场早就策划好的骗局。
可事实上,那一场感情里,骗局的设计者自以为心思缜密,到头来,竟也是最糊涂的那一个.
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如此认真地陷进去。
起先的的确确,只是纯粹的好奇。
刚毕业被丢进私募培养的二代实习生们,听厌了那些官方粉饰太平的教条内容,总会在百无聊赖时去聊一些更出格有趣的话题:譬如,一个年轻的女中层。
流言蜚语构建出了这个女人的第一层肖像——冷静又利己,野心勃勃,凭借年轻与美貌一路向上攀爬,为了达成目的,全然不忌讳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是多么标准的一个都市传说样本啊。
这样的人,放在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都是天然的话题中心。
出于一种看客心理,沉翯主动要求进入她的部门。
他或许有更轻巧的方式同她打照面。
但这多没劲。
在已经预知结局的牌桌上赌博,有什么看头?他决定亲自去瞧一瞧,那个被神化了的角色,脱去了那些虚无的坊间评判之后,底下又是什么成色?
最先用来试探她的,是那块表。
一块价格不便宜又过分直白的表,一块摆明了另有图谋的表。
他以为她至少会犹豫一下,或者多少打打马虎眼;最起码在确认清楚对方底牌、拿到更多主动权信息之前,稍作蛰伏,也是情理之中。
结果对方毫不犹豫地拒绝。
他只觉得先前的假设被全部推翻,可这种与预判的违悖,不仅没有让他感觉扫兴,反而滋育出了更隐秘也更浓厚的好奇。
于是,观察就成了他打发时间的全部。
在长期的注视里,那份从前置身之外的抽离感全然褪去,好像将一张远眺的景致不断地放大,看清了远处那些曾面含糊的人物底下,是什么神情。
他看见她在项目攻坚会上,对方案某个细节近乎偏执地的吹毛求疵;看到了她在董事会议上,滴水不漏,有进有退地应对诘难;他目睹过她如何巧妙又无情,不动声色将两个总监斗到了两败俱伤;可他也见过她是怎么护短的,为了一个同届的女实习生,而去纠缠对质。
真实的血肉就那样剥开来示人,教人好奇又觉得心折。
看见的多了,原先的图景便日益模糊破碎下去,连在一起,又重建成了一个新的形状。
鲜活,尖锐,明亮,又暗藏阴影。
他承认,自己好像一寸寸地爱上她了。
这一回,是真真正正对着面前活生生的那个人起的情思。
波士顿的雪下的太急太大,封锁了一段感情发生之前所有的其他可能选项。
他被神明强制指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