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2/3)
到第二天再拆,于是度过了人生中最漫长、最煎熬的一个夜晚。
【概念】
马斯洛的理论说,人的需求像个金字塔,是有不同层次的。
底层是生理和安全,往上是爱、尊重和自我实现。
满足了底层的,就会有高层的需求
陌生的环境总会拉开人和生活间的审美距离。
工具化一定意味着零距离,零距离一定会让美感消失。
从美学角度定义俗气,就是人和现实生活拉不开距离,一切所想所做都是工具化的。
《简明经济学百科全书》(TheConciseEncyclope-diaofEconomics)的“工会”条目开宗明义地写道:
尽管工会在民歌和小说中被广泛传颂,被当作了受压迫工人的大无畏的支持者,但经济学家们并不这样认为。
研究工会的经济学家,包括其中公开支持工会的那一部分,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些组织只不过是一种卡特尔,它们通过限制公司和企业的劳动力供给,来获得高于竞争市场的工资。
该词条进一步指出:
很多工会确实为他们的会员争取到了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工作条件。
然而,在实现这一目的过程中,它们所在公司的工作岗位减少了。
根据需求定律可以预测另一种影响:如果工会成功地提高了劳动力的价格,那么雇主就倾向于雇用更少的劳动力。
因此,在劳动力市场,工会是一股最重要的反竞争的力量。
他们的所得完全由消费者、非工会工人、失业者、纳税人和企业主买单。
哈耶克在1960年的《自由宪章》中就已经明确解释了工会工人的局部收入暂时较高的原因:“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工人能把工资抬高到自由市场决定的水平之上,仅仅通过限制供给,即阻碍部分劳动力的进入。
”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赢者通吃”现象的根源,在于竞争者们提供的服务是“共用品”。
所谓“共用品”,就是可以让许多人共同享受,而不会互相排斥的“物品”(包括服务)。
有些人喜欢冒险,哪怕赢的机会再弱,但只要赢一次,就能欣喜若狂,经济学家把他们称为“风险爱好者”;另一种人厌恶风险,哪怕输的机会再小,但只要输一次,就痛不欲生,他们是“风险厌恶者”;还有一种人对输赢的态度一样,只要两者机会相等,就不再计较,他们被称为“风险漠视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笔记】
美国哲学家罗尔斯(J.Rawls),因“公平”而盛名远播。
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证明“公平”是先于一切“公约”的。
罗尔斯说,有人生于豪门,有人生于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