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3/3)
,一切皆出偶然,只能听天由命;但是,在投胎之前,若人们能聚首一堂,他们会达成怎样的协议呢?罗尔斯推断,由于每个人都对自己将来的命运懵然不知,为了规避风险,即使每个人都出于自私,他们也必定会达成一个“公平公约”,即在出生后趋向于“均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切,因为这样能使每个人的平均幸福程度达到最大。
昨天的“结果”影响今天的“机会”,今天的“机会”又影响明天的“结果”,这样环环相扣,谁能分辨“结果平等”和“机会平等”?
资本家争夺容易被剥削的工人的结果,就是这种工人的工资收入上升到与其边际贡献相当的程度。
就拿“基尼指数”来说,这个指数是有的,是个概念,是衡量贫富分化的概念。
但是,它的核算方法,五花八门,没有定则;其次,中国国内的统计数字,可用乱七八糟来形容,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况且,即使这个指数可以合计出结果,其结果的现实含义,也是学者胡乱强加的。
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至少有两点。
第一点是摆脱旧环境带来的负面联想,因为在你受过伤的地方,一草一木都有可能让你触绪伤怀。
第二点是帮你摆脱工具意识,因为在熟悉的场景里,你看到的一切或多或少都会工具化。
任正非《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在下世纪初,也许在2005年,真正会产生一次网络革命。
光传输与先进的交换技术,使通信费用数十倍地降低。
用户、业务的迅猛增长难以预计,必须规模化才能缩短新产品的投入时间。
”
【感恩日记】
(一)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
晚上9:00后,我看到旁边教室的灯还开着。
因为我在几分钟前已经说过一次了(虽然我个人感觉已经过了好长时间了),所以TA离开教室前关灯是大概率事件。
我不好意思再次推开自习室的门,然后我就到了楼下。
我想:如果我刚才再次打开门,就是诱导或者说是发出了投射性认同。
(三)
过了一会儿,我看到某行为。
我想:如果21:40,那间教室还没有关灯。
我就告诉TA,楼梯口附近的小门好像已经被锁了。
(最后,一位同学打破了我的观点——他通过那个门出来了)【注】我感知的时间,很不稳定
不一会儿,那间教室没有灯光,我带着“维护自己正确的想法”愉快地慢跑回到了宿舍
喜欢岂独无故请大家收藏:()岂独无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