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逻辑推导(1/2)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So】
故枸木必将待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违礼义者为小人。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前提】
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
夫子之让乎父,弟之让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礼义之文理也。
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答疑】
问者曰:『人之性恶,则礼义恶生?』应之曰: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于陶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故工人斫木而成器,然则器生于工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
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
是性伪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
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
假之人有弟兄资财而分者,且顺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且化礼义之文理,若是,则让乎国人矣。
故顺情性则弟兄争矣,化礼义则让乎国人矣。
【逻辑推导出: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