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林卫东(3/3)
中传来:“会不会是那些下岗了的?他们平时闲功夫多,没有工作、失去收入来源,一口气顺不过来,就杀人泄愤?”
九零年代下岗潮,太多闲散人员涌向社会,治安问题频发。
这个声音所说,的确符合现下的时代背景。
顺着声音看去,姜凌见到一张女性脸庞,是郑瑜。
姜凌冲郑瑜点了点头:“郑警官说得很对,的确有这种可能。
”
范威却有不同意见:“不一定是下岗职工。
也可能是婚姻不幸,刚离婚的,看这三人家庭幸福心生嫉恨;也可能是性格偏激被周边人排挤的,看这三人招人喜爱便怒从心起;也有可能……”
受到姜凌的启发,范威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
郑瑜想说话,姜凌用眼神制止了她。
姜瑜看向全场:“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但报复性杀人这一点可以达成共识,是不是?”
所有人都点头。
姜凌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
1、定性质——报复性杀人。
“好,性质确认之后,接下来我们定范围。
”
姜凌示意李振良切换幻灯片。
以晏市地图为底板,用红笔将作案地点标记出来。
“从案发现场来看,案件发生在城市及其周边相对偏僻的地方。
受害者活动区域虽有不同,但都在城市范围内,因此可以推测凶手可能就在这个城市居住,对城市比较熟悉。
”
这个结论是范威他们在调查后给出的推断,姜凌也觉得没有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凶手作案既需要熟悉现场环境,又害怕被熟人发现,因此他会选择相对方便的地方作案。
”
李振良与刘浩然交换了一个眼神。
这话他俩熟啊。
自行车铃铛案里,姜凌就曾经这么说过。
姜凌拿起准备好的教鞭,指向那三个标红的地点:“这样一来,会以凶手的住所为圆心,以能够到达的最远距离为半径,形成一个心理边界。
经验显示,这个边界半径一般为五百米左右。
”
一大队的刑警明显比李振良、刘浩然他们高出一个级别,一点就通。
范威立刻走上讲台,仔细观察地图。
他指挥手下拿出地图,以案发地为中心,画出三个直径五百米的圆圈。
半晌,他指着三个圆圈包围的中心区域大声道:“三角形!看到了没?案发点以这个地方为中心,呈现三角形布局。
这是城东的老城区,北面、东面多山,山上产茶,聚集了十几个茶厂。
”
他的手下也很兴奋:“对,我调查的时候走访过那里。
听说以前茶厂效益不错,但这几年不行了,倒闭了好几家。
那里归属茶园路派出所,下岗工人多,治安较为混乱。
”
姜凌没想到自己只不过指点了两句,这帮子刑警便立即抓住了重点。
她真的很欣慰,笑着说:“没错,凶手住所大概率就在这个区域,可以进行重点排查。
”
范威没想到姜凌三下五除二,就这么把调查范围给缩小到了茶园路这一带。
他不知道如何表达内心的欢喜,瞪着个大眼睛,牢牢地盯着姜凌,催促道:“姜老师,赶紧,赶紧定脸谱。
”
姜凌冲李振良做了个手势。
李振良立刻切换了幻灯片。
幻灯片上是手绘的一张表格,列出了心理画像的主要特征。
姜凌道:“好,现在我们来定脸谱。
”
她目光似电,扫过全场,所有人都心中一震,挺胸抬头,坐得笔直。
姜凌:“第一,性别。
”
范威立即接话:“绝对是男性。
勒毙需要一定的体力,女人没那么大力气。
而且相对女性而言,男性更容易实施这种暴力犯罪。
”
姜凌:“第二,年龄。
”
范威思考片刻,没有说话。
郑瑜站起身,大声道:“可能在30到4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上有老、下有小,可能受到下岗潮冲击较大,从而产生极端心理。
”
话题又回到下岗职工上来了。
姜凌有心提点郑瑜,刚才之所以制止她发言便是要在这里给她足够的时间,充分展示。
姜凌问:“为什么是下岗职工?”
郑瑜平时在一大队没有表现的机会,这次难得姜凌给了机会,立刻朗声回答。
“受害人与凶手并不认识,仅只简单接触很难了解到受害人家庭幸福、婚姻美满,但有一点是他们共同拥有,并且能够一眼就接收到的信息:他们都有工作。
”
“另外,从现场物证来分析。
现场留下了麻绳、工作证、搪瓷茶杯,还有粉笔画的圈圈。
麻绳常用于捆绑物品,多见于建筑工地、仓库,结合前面的定范围结论,我推断凶手可能是名茶厂仓库打包的工人。
工作证的照片模糊,刻意放在尸体旁边,搪瓷茶缸也是工作时常用的物品。
杀人之后故意留下这些东西,是一种对下岗失去工作的不满。
”
郑瑜的发言有理有据,引来雷骁与范威等人的注目。
没想到啊,队里还藏着一个推理人才。
姜凌继续鼓励郑瑜:“郑警官,那就请你分析一下凶手的性格特征吧。
”
郑瑜手心有些冒汗,心跳很快。
来到一大队工作七、八年,她一直做内务工作。
可是,郑瑜不肯服输,她在警校文武兼修,兴冲冲来到刑侦支队,不想只写写材料、当当背景板。
她渴望自己的能力被看见,希望能成为刑侦一线人员。
现在,机会就在眼前,必须牢牢抓住。
“凶手性格孤僻,内心充满怨恨,将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他人。
他比较残忍,从勒毙这种手段可以看出他想要给受害者带来痛苦。
”
“他有一定的强迫症,每个现场都画圆圈,追求一种自己设定的犯罪仪式。
”
“另外,我猜测他可能有军事或体育背景,因为有力气制服受害者,而且勒毙需要一定的技巧。
”
“凶手应该事先跟踪过受害者,了解他们的活动规律,特地选择偏僻地点作案。
”
一口气说到这里,郑瑜深吸了一口气。
所有人都看向郑瑜,仿佛不认识她一样。
明明还是那个认真写结案材料、爽朗爱笑的郑瑜,但此刻她侃侃而谈,绽放出了与平时完全不一样的风采。
“分析得非常好,郑警官。
”姜凌肯定了郑瑜的分析。
范威兴奋地看向姜凌:“姜老师,这就是心理画像?太厉害了!”根据这些分析结果,重新排查茶厂下岗工人,一定能把凶手找出来。
姜凌将人物关键信息写在黑板上。
“男性。
”
“年龄30-45岁。
”
“性格孤僻。
”
“强迫症。
”
“军事或体育背景。
”
门口传来一道清朗有力的声音:“我可以试着精准画像。
”
姜凌转头看去,钟局陪着两名男子推门而入。
说话的那名男子四十多岁年龄,体型清瘦修长,鬓角薄染风霜,一双眼睛灿然生辉。
只一眼,姜凌便知道了他是谁。
——自己的亲生父亲,林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