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应璇玑(1/3)
九月开学季。
梁九善上了高一,梁七巧去了省城师范大学读书,小宇结束心理治疗背着新书包上小学。
张明辉的判决下来了,杀妻虐子、剽窃欺诈突破道德底线,法院从重处罚,死刑,立即执行。
牡丹毛巾厂的技术攻关难题被安小慧的导师解决,改革顺利进行,婴儿级别的多彩毛巾一上市就受到热烈欢迎,毛巾厂转亏为盈,厂里所有人都欢欣鼓舞。
厂领导恨不得把安小慧的导师供起来,但导师淡泊名利,只希望厂里善待闻秀芬,让她能够更好地照顾小宇。
因此,闻秀芬被提拔为工会干事,不再三班倒,这也算是一份意外之喜。
转眼就到了10月。
晏城的秋天,踏着轻巧的脚步来了。
窗外的法国梧桐,几日工夫便褪尽了夏日的浓绿,染上大片大片的焦黄与锈红。
寒风卷过,枯叶扑簌簌落下,铺满了人行道,被路人踩出沙沙的碎响。
姜凌独自坐在略显空旷的办公室里,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摊开的《犯罪心理学导论》书页。
纸张粗糙的触感,带着油墨特有的气味,让她纷乱的心绪沉淀下来。
距离重生已经过去一年多,前世那些如同烙印般刻在脑海中的罪犯面孔、犯罪细节、未破悬案的卷宗……曾经是她最大的依仗,是她破案如神的金手指。
然而,最近几个月,她清晰地感觉到,这些记忆正在以一种无法抗拒的速度褪色、消散。
那些曾无比清晰的档案细节,如今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和一种令人心悸的不安感。
这份力量的衰减,带给姜凌的是前所未有的焦虑和一种深沉的无力感——她看到了罪恶的冰山,却无力阻止它全部浮出水面。
预防犯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电话铃声突兀地响起,打破了室内的沉寂。
姜凌拿起听筒,那边传来的是父亲林卫东关切的声音:“小凌,听你妈说,最近总熬夜,工作压力很大吗?”
“还好,案子有点多。
”姜凌含糊其辞,她无法解释那份源于金手指逐渐消失的紧迫感。
林卫东温声问:“是不是对未来有什么思考?和爸说说吧。
”
或许因为同为刑警,林卫东能感受到姜凌的迷茫。
想当年,他从派出所到省公安厅,再到京都公安局,一步步走来,艰辛无比,如果当时能够有人能够提点几句,或许能少走一些弯路。
姜凌心中一暖,斟酌着词句:“爸,我最近在想一个方向性的问题。
我们抓了一些罪犯,破了不少案子,但这似乎总是在‘灭火’。
看着那些受害人,还有那些因为一步走错就万劫不复的罪犯……我在想,有没有可能,在火苗燃起来之前,就把它掐灭?预防犯罪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林卫东的声音变得更为凝重,带着一种过来人的洞察:“小凌,你能主动思考这个层面,说明你真的在成长,开始理解公安工作的更深层意义了。
预防犯罪,从来不是某个部门、某个人的单打独斗。
它是一张巨大的网,需要社会教育、家庭引导、社区关怀、经济环境改善……方方面面的配合。
这需要时间,需要整个社会意识的进步。
”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语气充满了鼓励和期许:“但是,对你个人而言,想要更深入地理解罪恶的源头,想要在未来的公安工作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