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面试(2/3)
,他杀人是因为对方以残忍手段杀了他养的狗。
我抓过一个投毒犯,他是一名退休老人,他投毒是想让政府重视小区基础设施建设……”
“我在想,如果我能够早一点发现端倪,早一刻阻止犯罪发生,早一分采取干预手段,或许这些罪犯就不会成为罪犯!他们会和我们身边那些普通人一样,享受生活、安居乐业。
”
“可是,我的力量太微小。
虽然我意识到了预防犯罪的重要性,但真正要实施,涉及方方面面,远不是我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我在派出所工作时,曾提出过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干预机制,但只启动过一次之后就搁浅了,因为我们警察太忙、要做的事情太多,而这个机制的实施却需要多方联动,有许多繁琐的、额外的工作,难度太大。
”
姜凌的眼睛里有泪光在闪动,她深吸一口气,将涌上的泪意压下:“在我迷茫的时候,是我的父亲为我指引了方向,他建议我报考研究生,让自己继续学习、努力变强,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才能推动预防犯罪理念的实现。
”
说到这里,姜凌大胆地看向应璇玑,目光恳切:“应教授,我在报纸上看过您的新闻。
您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有深入的研究,提出了重视家庭教育、预防犯罪的观点。
因此,当我决定提升自己的那一刻,我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您。
”
应璇玑有些动容。
眼前这个女警,心思纯粹、眼神清澈,她是真的将“预防犯罪”作为理想与追求。
侄子并没有说错,姜凌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是颗好苗子!
应璇玑微微挑眉:“所以,你认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终极价值,不在于破案,而在于‘防患于未然’?这个想法很理想化。
人心幽暗,变化无穷,你如何定义‘潜在的可能’?如何避免滥用预测,造成新的不公?这需要的不仅仅是犯罪心理研究,更是对人性、社会、乃至制度层面的深刻理解与构建。
你,做好准备去啃这块硬骨头了吗?”
这个问题,也正是姜凌等待已久的挑战。
她的眼睛亮了起来,像点燃了两簇火焰。
她拿出那份牛皮纸袋,抽出几页纸,上面是她结合多个案件梳理出的模式思考。
因为兴奋,姜凌的语速不由自主地加快:“是的,应教授,这很难,但并非无迹可寻。
我注意到一些重复暴力犯罪的个体,在早期,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质:极端的控制欲、共情能力的严重缺失、对暴力的病态迷恋或合理化,以及往往伴随的、被忽视或扭曲的家庭成长环境。
”
姜凌拿出一份非涉密的罪犯档案:“这是我刚分配到派出所时经手的第一起案件,青少年入室□□案。
其实此案在发生之前已经显露出端倪:案犯虽然只有15岁,但他家庭并不和谐,父亲长期出轨、母亲沉迷麻将,父母整天争吵,对他过分溺爱,他早早接触录像厅,性早熟,并表现出暴力犯罪倾向。
”
教授们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对实际案件的兴趣十分浓厚,都聚精会神地听着。
其中一名教授问:“然后呢?你干预了吗?”
姜凌点头:“是!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家-校-社会联动机制建立的源头。
我们民警走访了学校,在他的课桌里发现不少淫秽物品,学校高度重视,将他与那个一直以来被他欺负的姐弟隔离开。
我们也进行了家访,让父母高度重视,并且要求送孩子参加社区劳动并进行监督。
因此才能在他实施入室强奸之时,及时赶到并制止。
”
教授们都松了一口气。
提及梁家姐弟,姜凌的语气变得轻松而欢乐:“这名少年犯进了少管所,而被他欺凌的那对姐弟……”
“姐姐去年考上了湘省师范大学,她说将来要当一名好老师,弟弟去年考上了晏市一中,他说将来要像我一样当警察。
可是,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干预呢?你们能够想象一下这对姐弟的命运吗?”
虽然不能说前世发生的种种,但这并不妨碍姜凌强调“预防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