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案例(3/3)
饭,还有烟抽,挺好的。
那天强哥叫我去,我就去了,录像挺好看的。
砸东西?强哥砸我就跟着砸呗。
喷漆?把骂人的话喷在雕像上、墙上,多刺激!那老头冲出来,强哥和陈栋哥冲上去打,我也捡了根棍子比划了几下,不过没打着人。
”
姜凌在心中暗自叹息,才15岁啊,九年义务教育还没完成,怎么就任由他辍学了呢?
这起案件,李伟是盲目的跟随者。
面临着生存困境,不得不依附强势同伴,行为缺乏自主意识。
——风险因子:家庭暴力、生存困境、学校监管不力、依附于不良同伴。
姜凌坐在临时安排的办公室里,面前铺满了五个人的档案、访谈记录、家庭背景调查表。
应璇玑教授走进来,递给她一杯温水:“怎么样,姜凌?你看到什么了?”
姜凌抬起头,眼中闪动着复杂的情绪:“差异太大了。
但又有一些共通的东西把他们连接起来。
是缺失,是渴望,是找不到出口的压力。
”
应璇玑看着访谈记录和五个少年迥异的背景,对姜凌说:“应用风险因子叠加理论,构建一个犯罪关联模型吧。
”
“好!”姜凌开始分析。
陈栋与周晓阳的个性被父母的过分严苛压制,无比渴望自由与释放;
王强和赵小鹏因为生存的压力早早辍学,缺少引导与监管,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而李伟,则是因为渴望被群体认同而被迫参与。
他们就像五块形状各异、伤痕累累的碎片,因为同一个学校、同一个街坊而相互认识,在录像厅的声光、酒精的麻痹、群体的狂热……的催化之下联结在一起,酿成了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
姜凌先按照犯罪严重性,将这五个人进行评分。
陈栋直接重伤他人,5分。
王强具备反社会人格,又是案件的主要执行人,5分。
周晓阳参与破坏与围殴,4分。
赵小鹏盲目跟从,有攻击行为但未造成重伤,3分;
李伟参与破坏但没有直接伤人,2分。
接下来,姜凌提取出这五个人的家庭破碎程度、早期问题行为、学业挫折与压力、群众角色等因素,与犯罪严重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很快姜凌便有了结果。
——家庭问题越严重,犯罪严重性越高。
——逃学、打架、偷窃等早期问题行为越明显,犯罪严重性越高。
——学业压力或挫折感是重要诱因。
——群体角色是重要诱因。
姜凌快速在纸上写写画画。
看着这些虽然粗糙却指向性明确的图表,姜凌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冰冷的数字和线条背后,是五个活生生的少年和他们背后千疮百孔的家庭与社会环境。
姜凌看向应璇玑:“这不是简单的学坏或者一时冲动。
他们每个人走到这一步,背后都有一条清晰的、充满伤痕的轨迹。
家庭的问题、学校的忽视、社会引导与监管的缺失……这些风险因子像滚雪球一样叠加在一起,然后在群体氛围的诱因之下,催生出了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
”
应璇玑欣慰地点头:“做得很好,姜凌。
那么,案子破了,人抓了,接下来呢?惩罚能阻止下一个‘陈栋’、‘周晓阳’、‘王强’吗?”
姜凌摇了摇头,内心沉重无比:“不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犯罪还会继续。
甚至,当他们发现不足18岁会轻判、罪不致死之后,暴力行为还会愈演愈烈。
”
应璇玑轻叹一声。
作为一名教师、一位母亲,看到十几岁的孩子犯罪,真的很痛心。
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如果不尽早干预,如果父母、学校、社会不重视起来,极有可能这些孩子们会成为监狱常客,对社会造成持续性的伤害。
姜凌放下手中笔,抬头望着应璇玑:“教授,请您告诉我,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应璇玑给出了最精辟的指导:“分类处理、多方联动。
”
姜凌眼睛一亮:“教授,您和我想到了一块!这个案子,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案例,可以把我们的预防犯罪理念推广开来。
”
姜凌拿起画好的表格:“您看!像王强、赵小海这样家庭破碎、早早辍学、长期处于边缘的孩子,需要的是基本生存保障、有效的监护和替代性引导,比如社区帮扶、技能培训,让他们有路可走,不至于滑向更深的犯罪深渊。
”
“像陈栋这样在高压家庭下积累巨大负面情绪的孩子,需要的是家庭教育的指导、心理疏导的渠道,帮助他们学会健康的情绪表达。
”
“像周晓阳这样承受巨大学业压力、内心压抑的好学生,学校和社会需要反思,是否只盯着分数,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需要提供减压的途径和更全面的成长关注。
“像李伟这样内向、缺乏自信、易受群体影响的孩子,需要增强其自信心和判断力训练,学校和家庭要给予更多关注和正向引导,避免他们成为不良群体的附庸。
”
应璇玑微微一笑,笑容略带苦涩:“姜凌,理论虽好,但推广困难啊。
”
她能够想象,当她在市局汇报会上提出这个观点时,那些只关注“抓人”、“惩处”的办案人员会个个沉默以对。
——谁来联动家长、学校、社区组织?
——应教授,纸上谈兵容易,落实困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