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拒绝(1/3)
王强家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看到警察上门,王强那年迈的奶奶佝偻着背,浑浊的眼里满是绝望和麻木:“管不了,我管不了啊。
他爸死得早,他妈改嫁,我老了,没用了……”
王强的报告上,“家庭破碎”、“早期辍学”、“缺乏监护引导”、“长期社会边缘化”、“已形成反社会行为模式”等犯罪影响因子触目惊心。
姜凌蹲在老人身边,温声道:“奶奶,王强犯了错,要接受法律制裁。
但他还年轻,如果出来后,能有人拉他一把,学门手艺,有个地方住,有人管着点,也许还有机会走上正路。
放任不管,他只会越陷越深,您也不希望他将来……”
老人枯瘦的手紧紧抓住姜凌的胳膊,老泪纵横:“姑娘,帮帮强子,求求你们,帮帮这个孽障吧!”
姜凌转头看向应璇玑。
应璇玑走到老人身旁:“放心,我们会管他。
他才17岁,一切都有可能。
您保重好身体,至少,让他心里有个牵挂,是不是?”
老人连连点头:“谢谢,谢谢你们。
我以为,强子都这样了,我们这个家算是完了,没想到啊,政府还记得我,还记得拉强子一把。
你们是警察,是老师,肯定懂得比我多,我听你们的!我会活着,一定要活着,我要看着强子走上正道,走正道啊……”
走出王强家,应璇玑与姜凌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悲悯世人的责任感。
应璇玑道:“多关注弱势群体,就能减少犯罪率的发生。
”
姜凌“嗯”了一声,“等下和辖区派出所、社区居委会那边都说一下,让他们定期上门送点米面油,关心一下王强奶奶的身体健康,并及时将家里情况反馈给王强。
他的反社会行为模式初具雏形,但毕竟只有17岁,还来得及矫正。
只有让他感受到生活还有希望、社会仍有温情、家里有人牵挂,才能改造成功。
”
应璇玑拍了拍姜凌的肩膀:“走!去下一家。
”
李伟的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工人,一说起儿子就满脸愁苦和不解:“这孩子从小就蔫儿,胆子小,怎么会跟着去打人呢?”
姜凌拿出李伟的报告,解释了“性格内向自卑”、“缺乏主见”、“家庭情感支持薄弱”、“易受群体影响”等因子如何让他在群体压力下丧失判断力。
“李伟本身主观恶意不深,但他太需要朋友,太害怕被孤立了。
如果家庭能给他更多安全感,学校能帮助他建立自信,学会说‘不’,也许悲剧就能避免。
他现在最需要的不是责骂,而是引导和支持,帮助他明白什么是对的,如何坚持自己。
”
李伟父母看着报告,又看看低头不语的李伟,第一次意识到儿子内心的脆弱和他们的疏忽。
李父长叹一声,用手搓了搓已经发僵的面孔:“我,我们试试。
”
李母眼泪汪汪:“我们都是老实人,从来都是与人为善,遇到邻居需要帮助从来不说二话。
怎么说‘不’,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教孩子?”
应璇玑是心理学专家,当然知道老实人之所以不懂得怎么拒绝别人,其深层原因有几个:一是恐惧,怕被排斥或冲突;二是自我价值感低,觉得讨好别人才能被接纳;三是缺乏拒绝的榜样和技巧;四是过度考虑他人感受;五是对拒绝后果的灾难化想象。
但面对迷惑的李伟父母,到底应该怎么给出直接的建议呢?
应璇玑决定先从原因着手和李伟的父母沟通:“你们知道,为什么李伟不敢说‘不’吗?”
李母抬起头、收了泪,可怜兮兮的眼神里多了一丝亮光。
她是家中长姐,从小就被爸妈教育要老实听话,要勤劳肯干,她有时候遇到父母、弟弟妹妹提出无理要求时其实内心很想拒绝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总感觉没有底气,说不出那个“不”字。
虽说委委曲曲地答应了,但事后她总是后悔,真的很恨自己这懦弱的个性,
小伟为什么不敢说“不”?这个问题的答案李母也很想知道。
应璇玑看出了李母眼中的求知欲,放缓了语速。
“第一个原因,是害怕得罪人,怕自己不合群,说白了,就是害怕被大家排斥。
李伟可能觉得,说‘不’会让朋友不高兴,会被孤立,以后没人跟他玩了。
他特别看重‘有朋友’这件事,害怕失去群体温暖。
就像大人有时候也会抹不开面子拒绝亲戚借钱一样,孩子也会害怕被小伙伴圈子踢出去。
”
听到这里,李母眼中的亮光越发炽热,不停地点着头:“对对对,就是这样。
我弟上次借钱说要买房,其实我不想借的,我自己家里都没买房呢。
可是,我怕娘家人骂我,怕他们说我没良心,怕他们不要我。
”
应璇玑的目光中多了丝怜惜。
她也是女性,当然知道娘家人对于很多出嫁女的意义——那是人生最大的后盾,是遇到困难时的支撑,是和婆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之后的归宿。
但她们并不知道,有的娘家人就是利用这个心理弱点,成为无止境的吸血鬼,不停地索取着钱财、精力。
应璇玑并没有着急指点李母的人生,而是继续聚焦在李伟的教育问题上。
“第二,觉得自己不重要,说了也没用,这是一种缺乏自信和自我价值感低的表现。
李伟性格内向,可能平时得到的夸奖和关注比较少。
他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