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联动(2/3)
他们在劳动中感受责任,重建与社会的连接,也便于社区干部近距离观察引导。
”
这一点本来就是派出所的职责范围,因此并没有太大的难度,王所长道:“这个没问题,就是多和社区沟通嘛。
”
姜凌道:“第三,要加强对家庭的督促与支持。
希望孩子们回来之后,派出所和社区干部能够定期走访其家庭,督促监护人履行责任,同时给予可能的帮助,比如申请低保、临时救助、技能培训等。
”
王所长想了想,点头道:“行,这个我回头和社区那边通个气,制定个章程出来。
以后遇到这样的孩子,都这么处理。
”
姜凌也是从派出所出来的,当然知道派出所工作的繁琐与细致,她看向王所长,温声道:“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还要劳烦你们,多多正面引导,鼓励社区青年之家、活动中心等场所向他们开放,组织一些健康的文体活动,鼓励他们参与,感受集体的接纳和温暖,隔离不良朋友圈。
但同时,也要恩威并济,对苗头性问题及时警示训诫,划清法律红线,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只要遵纪守法,社会并没有抛弃他们。
”
“我知道,这需要投入精力,需要耐心,你们会很辛苦。
”姜凌态度很诚恳,“但比起他们再次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后续投入的警力,这点预防性的投入是值得的。
”
王所长和几位老民警翻看着姜凌带来的家访记录和这份回归帮扶报告,听着她具体的设想,脸上的表情从开始的例行公事,渐渐变得认真和凝重。
他们太清楚这些“问题少年”的破坏力和管理的无奈了。
姜凌的方案,虽然增加了派出所的工作量,但也提供了一条更积极、更治本的路子。
沉思良久之后,王所长开了口:“应教授,姜凌同志,你们说的有道理。
以前我们管,主要是盯着别让他们再犯事,比较被动。
你们这个思路,是主动去拉他们一把。
报告很详实,想法也实在。
这样,我们先在咱们所试点,跟社区老张他们商量着办。
具体怎么做,还需要细化,但这个方向,我支持!”
最后一站,是清源市第三中学。
犯案的五名少年,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都在这里读书。
校长办公室里,气氛有些微妙。
校长和几位德育主任显然已经知道了本校学生涉案,脸上带着尴尬和压力。
应璇玑教授没有客套,直接点明来意:“校长,各位老师,我们此行并非追责,而是希望和学校一起,从这起案件中反思,如何更好地守护我们的学生,避免悲剧重演。
”
姜凌将陈栋等人的《个体犯罪风险评估报告》复印件放在校长面前,尤其指出了报告中与学校教育环境相关的关键点。
——周晓阳面临过度学业压力、在精英评价体系下的自我认同缺失。
——陈栋在校表现平平,但内心压抑未被察觉。
——李伟内向自卑、缺乏关注和引导、易受群体影响。
——王强、赵小鹏初中辍学,学校并未关注。
“校长,周晓阳是年级前十,陈栋在校表现平平,李伟默默无闻。
在传统的评价体系里,他们可能都不是问题学生的代表。
但报告显示,他们内心的压力、情感的缺失、认同的渴望,都成为了将他们推向犯罪边缘的力量。
”
“王强父母双亡、赵小鹏父亲失业,家庭经济状况堪忧,因为交不起书本费而辍学,这一点,学校有推卸不了的责任。
他们都是初中生,还在义务教育范围之内,学校应该认真家访、了解学生辍学原因,帮助他们回到课堂上来。
”
姜凌的语气带着沉痛,“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塑造人格、守护心灵的家园。
这起案件提醒我们,只盯着分数是远远不够的!”
学校几位领导听得冷汗涔涔。
清源市这起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引发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学校也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不少记者进学校采访,都提到了辍学少年问题,教育局更是派驻了监察组进校,全面对学校进行整顿。
校长抹了把额头上的冷汗:“是,这是我们学校的失职,我们近期也在整改。
具体措施,还在细化之中。
”
姜凌拿出自己与导师一起熬夜完成的《关于减少青少年犯罪、加强学校监督管理的几点建议》:“我这里,倒是有几条具体的建议,请你们看一看。
”
《建议》结合青少年犯罪心理,提出的措施都具备可行性。
姜凌的话语清晰而有力:“第一,建立心理健康筛查与干预机制。
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学生心理测评,尤其关注高压力学生、家庭问题学生、内向不合群学生,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高风险个体进行早期干预和跟踪辅导。
”
校长点头:“是,这点我们也考虑到了。
这次案件的发生给学校提了个醒,一定要防患于未然,将青少年犯罪掐死在萌芽状态之中。
”
姜凌:“第二,加强生命教育、法治教育与情绪管理课程。
让课程更生动、更贴近学生实际,教会他们认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