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证据(2/3)
“首先,技术偏好。
”姜凌的声音清晰平稳,带着一种穿透力,“此人绝非那种追求炫技、瘫痪系统以证明自己的‘破坏型’黑客。
他的手法精准务实,只利用银行系统现成的、已知的弱点,比如默认密码、脆弱的认证协议、混乱的权限管理。
他就像一个……”
“就像一个贼,”梁九善的声音适时响起,“他费心费力,在夜深人静时,耐心地、一扇扇地用偷来的钥匙来试着打开那些银行的门。
发现一扇能打开,就钻进去,拿走他想要的,然后悄悄离开。
”
他顿了顿,补充道:“他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钱。
他其实也害怕被人发现,因此一次不敢拿多了。
这种人很务实,但更隐蔽、不容易被发现。
”
姜凌赞许地看了梁九善一眼:“九善的比喻很形象。
务实、高效、目的性强,规避一切不必要的风险。
”
李振良等人恍然:“九善这么一说,我也听明白了!银行漏洞,就像一扇忘记关闭的门,这人就像个捡了串钥匙然后四处晃悠的街溜子,瞅准机会一个一个地试,发现哪扇能打开,就进去偷东西。
”
姜凌换了一支红笔,在之前记录的一些“操作异常”点旁边画圈,“技术组李斌那边反复提到一个现象,在那些被认定为‘跳板’的终端上完成关键转账或取现操作后,后台日志里总会留下一些非常细微、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动作,比如尝试删除某个临时日志片段,或者修改一个无关紧要的配置参数。
这些小动作往往做得不彻底,甚至失败了,系统会自动恢复。
”
刘浩然若有所思:“这是……想清理现场?抹掉痕迹?”
“没错,”姜凌肯定道,“这显示他有一定的反侦察意识,知道操作会留下记录,本能地想去掩盖。
但问题在于……”
梁九善淡淡道:“他的这些小动作做得并不高明,甚至有些笨拙,不然李斌警官那边也不会找到这么多可以追踪的冗余记录。
”
李振良立刻接道:“这说明他的技术能力并不是顶尖的嘛。
他了解原理,知道该做什么,但可能受限于实际操作环境,比如时间紧迫,或者他手头的工具、对那个具体系统的深入程度有限,导致他无法完美执行清理动作,反而画蛇添足。
”
周伟是侦察兵出身,虽然不懂计算机技术,但现在大家讨论的是反追踪技术,这个他懂:“反侦察执念大于实际能力,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这恰恰暴露了他内心的紧张和不自信,所以良子说得对,这个人并不是什么计算机高手。
”
姜凌的目光投向白板上贴着的几张银行内部系统操作记录的模糊复印件,手指点在其中几处:“大家看这些操作员的签名记录,不是手写签名,是系统自动记录的操作员ID标识。
仔细看这几笔可疑操作关联的签名,对比正常操作记录,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
梁九善站起身来,走到白板前仔细查看这些资料,随即回应道:“嗯,组合方式有点别扭,像是赶时间随手敲的。
”
他转过身来,指着其中一条:“看这个,操作员ID字段后缀,正常应该是规整的‘_OP’或‘_USER’,但这里,这个下划线和字母的间距明显异常宽松,像在ID后面随手多敲了一个空格或者一个无意义的字符,然后才补上后缀。
”
太过深奥的技术大家听不懂,梁九善努力寻找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有点潦草,甚至带着点漫不经心的随意。
打个比方说,让你在纸上签名,但你随手鬼画符几笔。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的话……”
李振良这几年专注笔迹分析,一听到梁九善的话立刻接了上去:“这代表对方内心的傲慢,甚至是得意,他在嘲笑!嘲笑这套银行系统的简陋和愚蠢,可以随便糊弄一下就行,反正没人能看穿。
”
刘浩然眼睛一亮:“对!他不仅仅偷钱,还把这视为一场智力游戏,一种对银行系统和愚蠢的管理者的报复和嘲弄。
这种心态,结合他利用内部漏洞而非外部强攻的手法,说明他对银行内部这套系统非常熟悉,但又有一种……怨恨?”
嘲笑,怨恨?
办公室陷入短暂的沉思。
姜凌深吸一口气,拿起马克笔,在白板中央重重画了一个圈:“综合所有信息,更新心理画像。
”
“核心画像。
男性,年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