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逍遥化形篇(3/3)
察无尽的虚空。
先做几次深呼吸,将清新的空气缓缓吸入体内,感受气息充满整个胸腔,然后再徐徐呼出,排出体内浊气。
随着呼吸的节奏,意念逐渐从身体向外扩散,不再局限于自身的躯壳。
想象自己的意识如同一只自由的飞鸟,挣脱了身体的束缚,向着高远的天空翱翔而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这想象的旅程中,首先穿越大气层,感受那稀薄的空气与璀璨的星辰。
星辰闪烁,如远古的灯塔,指引着意识前行的方向。
继续向前,突破宇宙的界限,进入那广袤无垠的太虚之境。
太虚之中,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一切皆为纯粹的能量与意识的交织。
在这里,意识可以自由变幻形态,时而化作一缕轻烟,随风飘荡;时而变为一团烈焰,燃烧绽放。
同时,感知着太虚中无尽的奥秘与智慧,仿佛与宇宙的本源意识相连接。
接受这些智慧的洗礼,如同沐浴在智慧的光辉之中,内心的困惑与执念渐渐消融。
然而,在逍遥太虚的过程中,也要时刻保持一丝清明,不至于迷失在这浩瀚的太虚之境。
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观察自己在太虚中的种种变化与体验,同时又能将这些体验与自身的修行相结合。
当修炼结束,意识缓缓回归身体,仿佛从一场奇妙的梦境中苏醒。
但此时的心境已截然不同,变得更加开阔、豁达,对世间万物的包容心也更为宽广。
每次修炼“逍遥太虚”,时间可控制在半个时辰左右。
随着修炼次数的增加,在太虚中的体验会愈发深刻,心灵的自由度也会不断提升,从而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种种境遇都能保持一种超脱自在的心态,不为世俗的烦恼所羁绊。
第四式:气行周天
“气行周天”是在前几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体内气机的循环与流转,贯通十二经络与奇经八脉,使周身气血通畅,提升修行者的生命能量。
修炼时,可采用卧式或坐式,以舒适自然为宜。
全身放松,先进行几次腹式呼吸,将气息深深地吸入下丹田,使腹部隆起,然后缓慢呼出,腹部收缩。
如此反复几次,让身心进入平静专注的状态。
以意念引导下丹田的内气,使其首先沿着督脉上行。
督脉起于尾闾,沿脊柱直上,经过命门、夹脊、玉枕等穴位,直达头顶百会穴。
内气在督脉中运行时,要感觉它如同一股温暖而有力的水流,缓缓地冲刷着经脉,所经之处,能清晰地感知到穴位的跳动与经脉的舒展。
当内气到达百会穴后,稍作停留,此时仿佛能感知到一股与天地相接的浩瀚之力。
这股力量自百会穴如细雨般洒落,引领内气顺着任脉下行。
任脉由面部承浆穴起,经咽喉、胸部、腹部,一直到会阴穴。
内气下行时,如春风拂过,轻柔且温润,滋养着沿途所经的脏腑器官,使它们焕发出勃勃生机。
内气抵达会阴穴后,并不停歇,而是在此处与督脉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小周天循环。
然而,这只是起始,随着修炼的深入,要引导内气从会阴穴分出一支,进入冲脉。
冲脉,作为“十二经脉之海”,犹如一条奔腾的大河,内气注入其中,如同支流汇入干流,瞬间增添了磅礴的气势。
内气在冲脉中奔腾,上至头部,下至足部,贯通全身,激发着十二经脉的潜能。
此时,全身的经络仿佛被一盏盏点亮的明灯,闪耀着生机与活力。
内气每流经一处经脉,都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得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更加顺畅,仿佛千川汇流,万壑归宗。
与此同时,带脉也被内气的流转所带动。
带脉横绕腰间,如同一条坚韧的腰带,约束着纵行诸脉。
内气的充盈让带脉发挥出更强的束缚之力,使全身气机更加稳固,不至于四处流散。
阴跷脉与阳跷脉也在内气的滋养下,调节着肢体的运动。
它们如同身体的平衡器,让修行者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协调之美,同时也掌控着眼睑的开合,使得目光愈发明亮而有神。
阴维脉与阳维脉则维系着阴阳二经。
内气的流转让它们更好地平衡着体内阴阳,使阴阳两种力量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身体内部的和谐稳定。
在这气行周天的宏大进程中,整个身体仿佛成为了一个小宇宙,内气如同宇宙中的星辰之力,在经络的星轨上有序运行,每一次循环都让修行者的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每一次气行周天的修炼,都是对身体与精神的一次深度洗礼。
随着内气循环的不断完善,修行者会感觉到自身的力量在不断增长,不仅体魄变得更为强健,精神也愈发凝练。
这种力量并非单纯的外在武力,而是一种内外兼修的生命之力,能够抵御外界的侵袭,更能洞察自身的内在奥秘,向着更高层次的修行境界稳步迈进。
喜欢万千功法录请大家收藏:()万千功法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