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道德真经妙解(1/3)
总章:道启鸿蒙
混沌未开之际,鸿蒙一片,虚无之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此乃道之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孕育万物,却又超然于万物之上。
太上老君西出函谷关,着《道德经》五千言,将道之奥秘,以文字传于世间,开启了世人对道追寻的大门。
《太清道德真经妙解》,便是在对《道德经》的深度领悟中,探寻将道家智慧融入修炼的无上法门,借由妙解真经,领悟道之精髓,化为自身修炼的强大动力与精妙技巧。
第一篇:道可道章-寻道启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
此章开篇,便点明了道的深邃与玄妙。
道,若用言语表述,那所表述出的便并非永恒不变的道;事物若被命名,这名称也并非永恒不变。
天地初始,一片混沌无名,而后有了名,万物由此生发。
修炼者领悟此章,当于静谧之处,摒弃杂念,闭目冥思。
想象自身处于鸿蒙之初,无天无地,只有一片虚无。
在这片虚无中,以意念探寻道的踪迹。
道虽不可名状,但修炼者可感知到一种冥冥中的力量,这便是道的初始触动。
从经脉运行而言,此时需引导一股轻柔的气机,从下丹田缓缓升起。
下丹田为人体元气汇聚之地,犹如混沌之初的孕育之所。
气机沿着任脉上行,任脉主一身之阴,象征着从混沌中开始孕育的阴柔之力。
当气机行至膻中穴,稍作停留,感受此处的开阔与平和,仿若感受到天地初开时的那一丝清明。
接着,气机继续上行至头顶百会穴,此时仿佛能感受到与天地更高层次的连接,似在触摸道的边缘。
再沿督脉下行,督脉主一身之阳,完成一次阴阳循环,象征着在道的探寻中,阴阳开始交感,为后续修炼打下基础。
第二篇:有无相生章-有无炼心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此章阐述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美与恶、善与不善、有与无等,皆是相对而生。
圣人顺应自然,以无为的态度行事,以不言的方式教导。
修炼者于此章,需在日常行止中体悟有无相生之妙。
在行住坐卧间,感受自身与外界的互动。
例如,当身处喧嚣之处,却能在内心营造出一片宁静,此为从“有”中寻“无”;而当处于寂静之地,心中却能自然生发出对世间万物的关怀与感知,此为从“无”中生“有”。
在经脉修炼上,着重锻炼中丹田,即膻中穴。
膻中为气海,是人体气机汇聚与转化的重要节点。
当体悟到有无相生时,引导气息在膻中穴周围盘旋。
吸气时,想象将外界的“有”,即各种气息、能量吸入,汇聚于膻中;呼气时,将自身内在的“无”,即杂念、浊气呼出。
通过这样的呼吸锻炼,让膻中穴的气机更加顺畅,强化自身对“有”与“无”的感知与转化能力,从而修炼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第三篇:不尚贤章-守朴归真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
此章强调去除外在的诱惑与纷争,回归质朴纯真。
圣人治理天下,让民众内心虚空,减少欲望,强健体魄,使有智谋的人不敢肆意妄为。
以无为的方式治理,便能达到天下大治。
修炼者领悟此章,需在生活中远离世俗的功名利禄诱惑,保持内心的质朴。
在修炼时,专注于下丹田与足部涌泉穴的联系。
下丹田是人体元气之根,涌泉穴则是人体与大地相连的重要穴位。
想象自身如扎根于大地的古树,通过涌泉穴,将大地的厚重与质朴之气引入体内,汇聚于下丹田。
经脉运行上,让这股质朴之气沿着足少阴肾经上行,肾主藏精,能滋养全身。
当这股气行至下丹田时,与丹田内的元气融合,使元气更加纯净、坚实。
同时,引导上半身的浊气通过手三阴经,从手指末端排出体外。
如此,使身体与心灵都回归到一种质朴、纯净的状态,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为进一步修炼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篇:道冲章-冲虚纳气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道体虚空,但其作用却无穷无尽,深邃如同万物的根源。
修炼者应挫去自身的锐气,解除纷扰,调和光芒,混同于尘世。
道虽无形无象,却又似真实存在。
修炼者习此章,需寻一幽静山谷,身处其中,感受山谷的空旷与深邃。
想象自身如山谷一般,虚怀若谷,能容纳万物。
以意念引导天地间的清气,从头顶百会穴缓缓灌入体内。
这股清气如潺潺溪流,沿着督脉下行,在下行过程中,想象将自身的锐气、杂念等一一挫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清气到达下丹田后,稍作停留,使其与丹田内的元气相互融合。
接着,引导融合后的元气,通过带脉,环绕腰间一周,如同将自身的光芒与尘世相调和,使其更加内敛。
最后,让元气沿着冲脉下行至足部涌泉穴,再从涌泉穴渗透到大地之中,仿佛与大地的尘埃融为一体,感受自身与万物的和谐共生。
此过程强化了人体与天地间的气机交换,使修炼者能更好地吸纳天地灵气,充实自身。
第五篇:天地不仁章-法天容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天地对待万物一视同仁,没有偏私,圣人对待百姓也是如此。
天地之间就像一个风箱,看似虚空却蕴含无穷力量,越鼓动产出的风越多。
过多言辞往往导致困窘,不如坚守内心的虚静。
修炼者于此章,应培养广阔的胸怀,像天地一样包容万物。
在修炼时,选择一处开阔之地,如广袤的草原或无垠的沙漠。
站立其中,深呼吸,感受天地的广阔与自身的渺小。
以意念吸纳天地间的浩然正气,从全身毛孔进入体内。
经脉运行上,浩然正气先汇聚于膻中穴,强化膻中穴的气场,使其更具包容之力。
接着,浩然正气分为两股,一股沿着手三阴经,从手指末端排出浊气,象征着摒弃内心的狭隘与偏见;另一股沿着足三阴经下行至足部,稳固自身根基,如同天地承载万物一般,使自身更加沉稳。
同时,关注腹部的起伏,以腹式呼吸为主,感受腹部的充实与虚空变化,如同风箱一般,在呼吸间吸纳天地灵气,摒弃杂念,保持内心的虚静与平衡。
第六篇:谷神不死章-养神固元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谷神,即道的元神,永恒不灭,它是玄妙的母性。
这玄妙母体的门户,便是天地的根源。
它若有若无地存在着,作用无穷无尽。
修炼者领悟此章,需专注于下丹田与命门之间的区域,此区域被视为人体的玄牝之地,是生命本源的重要所在。
以意念观想下丹田内有一团柔和的光芒,这光芒便是谷神的象征。
引导体内元气在这一区域循环流动。
元气从下丹田出发,沿着督脉上行至命门,命门为生命之火所在,能为元气注入活力。
在命门稍作停留后,元气沿着带脉环绕腰间,再顺着任脉下行回到下丹田。
如此循环往复,如同绵绵不绝的溪流,滋养着玄牝之地。
在这个过程中,修炼者要保持意念的专注与平和,让谷神的光芒逐渐壮大。
随着修炼的深入,谷神的力量会不断增强,不仅能稳固自身元气,还能提升修炼者的精神境界,使其对道的领悟更加深刻。
第七篇:天长地久章-无私延命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
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所以能长久存在。
圣人把自身置于众人之后,反而能得到众人的推崇;将自身置之度外,生命反而得以保全。
正是因为无私,反而成就了自身。
修炼者习此章,在生活中要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修炼时,选择一处高山之巅,面对日出,感受太阳无私地照耀大地。
以意念吸纳太阳的光辉,从头顶百会穴进入体内。
光辉沿着督脉下行,在下行过程中,想象自身的私心杂念被光辉一一净化。
当光辉到达下丹田时,与丹田内的元气融合,使元气更具生机与活力。
同时,引导这股充满活力的元气,通过十二正经,将其力量散布到全身各个部位。
此修炼过程不仅能强化身体机能,更能净化心灵,让修炼者在无私的修炼中,体悟到生命的真谛,延长自身的寿命,如同天地一般长久。
第八篇:上善若水章-善德润身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住要选择好地方,心胸要保持深沉,交友要真诚仁爱,说话要恪守信用,为政要治理有方,做事要发挥才能,行动要把握时机。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没有过失。
修炼者于此章,需多亲近水,观察水的特性。
在修炼时,想象自己化为水,轻柔、包容、滋润万物。
引导体内气机,从下丹田开始,像水一样缓缓流动。
气机先沿着足少阴肾经下行至涌泉穴,感受涌泉穴如泉水般源源不断地涌出活力。
接着,气机从涌泉穴出发,通过足三阴经上行至腹部,再沿着任脉上行至胸部。
在这个过程中,想象气机滋润着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如同水滋润万物。
当气机到达膻中穴时,稍作停留,让膻中穴充满温和、包容的气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后,引导气机沿着手三阴经,从手指末端排出浊气,象征着去除自身的争斗之心。
通过这样的修炼,使自身品德如水般高尚,同时身体也在水般柔和的气机滋养下,更加健康、润泽。
第九篇:持而盈之章-知止守盈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手持器物,将其盛满,不如适时停止;捶打金属使其尖锐,难以长久保持。
金玉满堂,无法长久守护;富贵而骄纵,只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功成名就后适时隐退,这才符合自然规律。
修炼者领悟此章,要懂得适可而止,不可贪得无厌。
在修炼时,当感受到体内元气充盈时,不可急于进一步扩充,而应稳固已有的成果。
以意念引导充盈的元气,在体内进行有序的循环。
元气从下丹田出发,沿着督脉上行至头部,再从头部通过任脉下行回到下丹田。
在循环过程中,重点关注头部的百会穴与下丹田。
百会穴为诸阳之会,下丹田为元气之根。
想象元气在这两点之间形成一个稳定的循环回路,如同一个完美的圆,圆象征着圆满与和谐。
通过这样的修炼,让自身的元气稳定在一个适度的充盈状态,既不匮乏,也不过满,从而避免因过度追求而导致的元气失衡与身体损伤,符合“天之道”的规律。
第十篇:载营魄抱一章-魂魄归一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
此章提出了一系列修炼的问题与要求,如能否让灵魂与身体合一而不分离,能否像婴儿一样保持精气柔和,能否清除内心的杂念而无瑕疵等。
修炼者于此章,需在安静的环境中,放松身心,先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以平和、缓慢的呼吸调整身心状态。
然后,以意念引导魂魄,使其相互融合。
想象身体如同一个容器,灵魂如同容器内的精华,二者紧密结合,不可分离。
在经脉运行上,引导体内的元气,从下丹田出发,沿着督脉上行至头顶百会穴,此时想象灵魂的力量在头部得到强化。
接着,元气从百会穴沿着任脉下行至下丹田,同时想象身体的力量也汇聚到下丹田,与灵魂之力相互交融。
如此反复循环,让魂魄在元气的滋养下,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如同婴儿般纯净、柔和,为进一步的修炼奠定坚实的身心基础。
经脉运行解读:前期修炼经脉总述
从第一篇到第十篇的修炼,主要围绕任督二脉、十二正经以及一些关键穴位展开。
任督二脉作为人体阴阳二气的主要通道,在修炼中起到了关键的连接与循环作用。
通过引导气机在任督二脉间循环,实现了阴阳交感,为后续的修炼提供了基础动力。
十二正经则负责将元气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滋养脏腑器官,强化身体机能。
在不同篇章的修炼中,根据经文的主旨,有针对性地对某些经脉进行强化锻炼,如通过对肾经、心经等经脉的锻炼,提升人体的精气神。
同时,下丹田、膻中穴、百会穴、涌泉穴等关键穴位,如同修炼过程中的重要枢纽,它们分别掌控着元气的汇聚、转化、升华以及与天地的连接等功能。
通过对这些穴位的刺激与调养,使修炼者能更好地吸纳天地灵气,调和自身阴阳,逐步领悟道的精髓,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修炼动力与技巧。
第十一篇:三十辐章-虚用为妙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此章以车轮、陶器、房屋为例,说明“有”提供了便利,而“无”才真正发挥了作用。
世间万物,“有”与“无”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修炼者领悟此章,需在生活中观察各类事物,体悟“有”与“无”的关系。
在修炼时,专注于自身的呼吸与意念。
吸气时,感受气息进入体内,这是“有”的过程;呼气时,感受气息离开身体,同时想象将体内的浊气、杂念一同呼出,这是“无”的过程。
在经脉运行上,着重体会气息在体内的流动与虚空的关系。
当气息在经脉中运行时,想象经脉如同中空的管道,气息在其中流动自如。
气息从下丹田出发,通过任督二脉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感受经脉虚空之处对气息流动的容纳与推动作用。
同时,关注气息在运行过程中与周围组织、器官的相互作用,体会“有”(气息)借助“无”(经脉的虚空)发挥滋养身体的作用。
通过这样的修炼,使修炼者对“有”与“无”在修炼中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运用这一原理提升自身修为。
第十二篇:五色章-去欲归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的杂味使人口味败坏,纵情狩猎使人内心狂乱,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因此,圣人只求安饱而不追逐声色之娱,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内心的安宁。
修炼者于此章,需在生活中减少对物质享受与感官刺激的追求。
在修炼时,选择一处安静、朴素的环境,关闭外界的干扰。
以意念引导自身的意识,从外界的纷繁事物中收回,集中于自身的下丹田。
引导下丹田的元气,沿着足三阴经上行至腹部,感受腹部的充实与温暖,如同圣人只求安饱。
接着,元气继续上行至胸部,通过膻中穴时,将心中因外界诱惑而生的杂念、欲望等浊气,通过手三阴经从手指末端排出体外。
同时,想象双眼不再被五色迷惑,双耳不再被五音扰乱,内心恢复平静与纯真。
随着元气的循环运行,不断强化这种内心的纯净与对欲望的摒弃,使自身的修炼回归到质朴纯真的状态,专注于对道的体悟,而非外在的物欲追求。
如此,修炼者的心境将更加清明,为后续深入修炼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第十三篇:宠辱若惊章-宠辱不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此章指出人们往往对宠辱过于在意,如同重视大祸患一样重视自身。
得到宠爱或遭受屈辱都会惊恐,是因为将荣辱看得过重。
而之所以有忧患,是因为执着于自身。
若能以对待自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
修炼者领悟此章,需在日常生活中磨砺自己的心境,面对荣辱时保持平和的心态。
在修炼时,想象自己身处各种荣辱场景之中,感受内心的波动,然后运用意念将这些波动平复。
以气息为引导,从下丹田引出一股平和的元气,沿着督脉上行至头顶百会穴,象征着以清醒的意识审视自身的荣辱观念。
再从百会穴沿着任脉下行至下丹田,将因荣辱而产生的情绪波动化解于丹田之中。
如此反复循环,强化内心的定力,使自己在面对荣辱时能保持如如不动的心境。
同时,通过对这一经文的修炼,拓展自身的胸怀,将对自身的关注转化为对天下万物的关怀,以更加宽广的视角去体悟道的内涵。
当修炼者能做到宠辱不惊时,自身的经脉气血运行也将更加顺畅,因为情绪的稳定避免了因大喜大悲而导致的气血紊乱,为进一步提升修为创造良好的身体条件。
第十四篇:视之不见章-观道入微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它混然一体。
它既不明亮,也不昏暗,连绵不绝而不可名状,最终回归到无物的状态。
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称之为惚恍。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尾。
把握古老的道,来驾驭现实的存在,能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是道的规律。
修炼者于此章,需在静谧的夜晚,选择一处视野开阔之地,仰望星空。
摒弃杂念,以一种空灵的心境去感受宇宙的深邃与神秘。
尝试以意念去探寻那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道。
引导体内的元气,从下丹田缓缓升起,沿着脊柱两侧的夹脊穴上行。
夹脊穴是人体背部重要的经脉通道,与人体的精神意识密切相关。
当元气上行至玉枕穴时,稍作停留,感受此处的空灵之感,仿佛能与宇宙的无形力量产生某种联系。
接着,元气从玉枕穴进入脑部,在脑部的泥丸宫中盘旋。
泥丸宫被视为人体的元神居所,元气在此盘旋,有助于修炼者开启灵智,提升对道的感知能力。
想象在泥丸宫中,道的力量如同一缕若有若无的灵光,逐渐清晰。
然后,元气从泥丸宫沿着任脉下行,回归下丹田。
在这个过程中,修炼者要将对道的感悟融入元气之中,使元气更加精纯。
通过这种修炼方式,修炼者能够更加深入地观察道的细微之处,把握道的运行规律,为自身的修炼提供更深刻的指导。
第十五篇:古之善为士章-善士修持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古代善于行道的人,精妙通达,深刻玄远,难以认识。
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只能勉强形容他:他谨慎小心啊,好像冬天涉足江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害怕四邻的攻击;他恭敬庄重啊,好像作客他乡;他融和可亲啊,好像冰柱消融;他敦厚质朴啊,好像未经雕琢的素材;他旷达开阔啊,好像深山的幽谷;他浑厚宽容啊,好像不清的浊水。
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追求圆满。
正因为他不追求圆满,所以能去故更新。
修炼者领悟此章,要以古代善为士者为榜样,在生活与修炼中培养自身的品德与心境。
在修炼时,模拟善为士者的各种状态。
先以谨慎的心态,引导下丹田的元气,缓慢地沿着经脉运行,如同冬天涉川一般小心翼翼,感受元气在经脉中运行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接着,以警觉的意识,关注周围环境与自身身体的反应,如同畏惧四邻一般,敏锐感知可能影响修炼的因素。
然后,保持恭敬庄重的心境,使元气在运行过程中,经过膻中穴时,强化自身的正气与庄重之感。
当元气运行至四肢百骸时,想象自己如同冰柱消融般,将自身的僵硬与固执化解,使身体更加灵活,经脉更加通畅。
在修炼过程中,保持敦厚质朴的心态,如同未经雕琢的朴玉,让元气在体内自然流转,不刻意追求力量的强大,而是注重元气的纯净与平和。
同时,以旷达开阔的心境,像山谷容纳万物一样,容纳天地间的灵气,使元气得到充实与滋养。
当感受到体内元气有些浑浊时,以平和的意念使其安静下来,如同使浊水慢慢澄清,等待元气自然恢复清明。
当元气处于相对安定的状态时,适当地引导其产生一些变化,如同在安定中孕育生机,让元气在动态与静态的平衡中不断提升。
通过这样的修炼,修炼者不仅能提升自身的修为,还能塑造出与道相契合的品德与心境。
第十六篇:致虚极章-虚极守静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
此章强调要达到极度的虚静,坚守内心的宁静。
在万物蓬勃生长时,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
万物纷纷纭纭,最终都回归到它们的根源。
回归根源叫做静,静叫做回归本性。
回归本性是永恒的规律,认识永恒的规律叫做明。
不认识永恒的规律而轻举妄动,就会带来灾祸。
认识永恒的规律就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能公正无私,公正无私就能周全,周全就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就能符合道,符合道就能长久,终身不会有危险。
修炼者于此章,需选择一处绝对安静的地方,如幽深的山洞或静谧的密室。
进入修炼状态后,先调整呼吸,使呼吸变得极其细微、缓慢,仿佛停止一般,达到“致虚极”的状态。
以极度宁静的心境,观想万物的生长、发展与回归。
想象自己置身于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之中,看着树木、花草等万物从发芽、生长到凋零,再回归大地。
在观想过程中,引导自身的意识与万物的循环相融合,感受万物回归根源时的宁静。
从经脉运行角度,引导体内元气集中于下丹田,下丹田如同万物的根源。
让元气在下丹田内静静地汇聚、沉淀,如同万物归根。
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内心的绝对宁静,不被外界的任何杂念所干扰。
随着修炼的深入,当感受到下丹田的元气达到一种极度纯净、宁静的状态时,会发现自身对生命的规律、道的永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认识会进一步反馈到修炼中,使元气在体内的运行更加顺畅、自然,与天地的节律更加契合。
修炼者通过长期坚持这种修炼,不仅能提升自身的修为境界,还能使身心与道合一,达到长久的安宁与平和,避免因违背道的规律而产生的灾祸。
第十七篇:太上章-无为而治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
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
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
修炼者领悟此章,需将“无为而治”的理念融入自身的修炼与生活之中。
在修炼时,不过度干预体内元气的运行,让元气自然地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在经脉中循环。
先放松全身,摒弃一切刻意的引导意念,使身体处于一种完全自然的状态。
下丹田的元气会在这种状态下,自发地沿着任督二脉进行循环。
修炼者只需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静静地观察元气的运行,如同最好的统治者不轻易发号施令,让百姓自然地生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元气在循环过程中遇到阻碍或出现不平衡时,修炼者也不要急于强行引导,而是以平和的意念,轻轻地给予一点提示,如同统治者以“贵言”引导百姓,让元气自行调整,恢复顺畅的循环。
通过这种“无为而治”的修炼方式,使元气在体内的运行更加顺畅、稳定,从而提升自身的修炼效果。
同时,在生活中,修炼者也以这种无为的态度对待外界事物,不过分执着与强求,顺应自然规律,让生活与修炼相互促进,达到身心和谐、与道合一的境界。
第十八篇:大道废章-返本归元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当大道被废弃,才会提倡仁义;当智慧出现,才会产生严重的虚伪;当六亲不和睦,才会彰显孝慈;当国家陷入昏乱,才会出现忠臣。
此章揭示了世间事物的相对性,以及当事物偏离大道时,才会凸显出一些所谓的美德。
修炼者于此章,要反思自身的修炼过程,是否在追求各种修炼技巧与境界时,偏离了道的根本。
在修炼时,回归到最初的质朴状态,放下对各种修炼成果的执着。
引导下丹田的元气,沿着足三阴经下行至涌泉穴,感受自身与大地的紧密连接,如同回归到生命的本源。
然后,元气从涌泉穴出发,通过足三阳经上行至头部,在这个过程中,摒弃因追求智慧与技巧而产生的杂念与虚伪。
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