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清通玄经(1/3)
修行总诀
鸿蒙初判,清气上浮,浊气下沉,天地始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乃宇宙化生之妙理。
吾辈修行,旨在逆此造化,复归先天,与道合真。
总诀开篇
心若太虚,无物不容。
念如止水,波澜不起。
内观己身,五脏六腑,皆有神灵居之。
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意。
此五神者,各司其职,以维持吾身之生机。
修行之初,先须调心,使心归正位,不随外境流转。
守一存神,神不外驰,则精自固,气自凝。
元气运行
人身自有小天地,经络气血,如江河湖海,循环无端。
元气者,生命之本源,发于丹田,沿任督二脉,周流全身。
任脉在前,为阴脉之海;督脉在后,为阳脉之纲。
元气从丹田起,经会阴,过尾闾,沿督脉上行,经命门、夹脊、玉枕,至百会;再由百会沿任脉下行,经膻中、神阙,回归丹田,此为小周天运行之法。
修行者,以意引气,使气随念行。
初时,意念不可过重,如春风拂柳,轻柔自然。
待气感渐强,再逐步加深意念引导。
小周天通,则百病不生,身轻体健。
进而行大周天运转,元气自丹田发散,沿十二正经,流注全身,滋养脏腑百骸。
精气神炼养
精为基础,气为动力,神为主宰。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此乃修行之三要。
保精之法,在于节欲。
欲念一动,精元外泄,如漏卮之水,难以积聚。
积精成气,以气养神。
气足则神旺,神旺则身健。
炼神之要,在于静定。
杂念丛生,神则分散;心若静定,神自归位。
于静中观照自身,觉察念头之起灭,不随不拒,使心识渐趋纯净。
待神全气足,方可进入炼神还虚之境,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顺应自然
道生万物,万物皆含道性。
修行者当顺应自然,法天象地。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与天地之节律相应。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于不同时节,采取不同修行之法。
春季阳气生发,宜多踏青,吸收自然之生气;夏季阳气旺盛,宜清心寡欲,避免阳气外泄太过;秋季万物收敛,宜内观自省,收敛神气;冬季阳气潜藏,宜闭关静修,滋养元气。
秉持中和之道,不过不及。
饮食起居,皆以适度为宜。
过食肥甘,易生痰湿;过度劳累,耗损元气。
以平和之心对待万事万物,不嗔不怒,不贪不痴,则道心日坚,修行日进。
二十四篇经文
第一篇:《清元始章》
元始混沌,一气鸿蒙。
清浊未分,道隐其中。
天地初判,九清始明。
玉清元始,为道之宗。
吾心归静,与道接通。
内观元始,万象皆空。
空而不空,妙有自生。
此章旨在使修行者明悟大道之源,以清净之心,探寻元始之妙理。
初修者,每日清晨,面东而坐,静心冥想元始混沌之象,使心入空灵之境。
第二篇:《上清开化章》
上清灵宝,开化人天。
阴阳交感,万物繁衍。
五行相生,循环无端。
吾身之中,亦有五行。
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相连。
修行之道,调和五行。
使木生火明,火生土厚,土生金旺,金生水盈,水生木荣。
此章引导修行者认识自身五行,以意调和,使脏腑功能协调,气血通畅。
每日午时,可盘膝而坐,意念五脏相生之象,感受体内气机变化。
第三篇:《太清育化章》
太清道德,育化群生。
德为道基,善为道用。
吾人修行,以德为先。
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和睦邻里,扶危济困。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心善则气和,气和则身安。
此章强调道德修养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修行者于日常生活中,当以道德规范言行,日行一善,积累功德,以滋养身心。
第四篇:《玉清凝神章》
玉清之境,神凝气聚。
心无杂念,如镜无尘。
观心之法,内视反听。
觉察念头,起灭无痕。
念起不随,念灭不追。
神归本位,气自归根。
此章教导修行者如何凝神,以达到玉清之境。
每日睡前,可仰卧于床,闭目内视,专注于呼吸之间,若有杂念生起,不强行压制,以平和之心观之,待其自灭。
第五篇:《上清炼气章》
上清之妙,炼气为要。
呼吸吐纳,如龟之息。
深吸缓呼,气入丹田。
吸气时,意想清气自百会而入,沿督脉下行至丹田;呼气时,意想浊气自丹田而出,沿任脉上行至百会,排出体外。
如此反复,气聚丹田,充实四肢。
此章详述炼气之法,修行者需持之以恒,每日定时练习,以增强气感,提升元气。
第六篇:《太清炼精章》
太清之秘,炼精化气。
节欲保精,肾精充盈。
精足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