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1/3)
冬去春来,皇帝已经多日未曾踏入后宫。
朝堂上的大臣们为有关皇帝生父尊号问题吵得不可开交。
他们争论的焦点无非是皇帝应该称自己的生父为皇叔父还是父皇。
皇帝下诏到礼部,礼部那边自然是依照“继嗣”礼制,给皇帝生父拟了个皇叔考的称呼。
据说礼部的折子到了皇帝手上后,皇帝看罢冷笑三分,留折不发。
皇帝的意思很明显,他一开始就没以继嗣名头入东华门。
他以皇帝身份入宫,根本不是过继给了先皇,他以前不是继嗣,现在更不可能。
给他爹的尊号,自然得是皇考,皇帝也不接受除此之外的其他称呼。
自大齐建立,从太祖开始,称帝之事便是父死子继,特殊情况兄终弟及,但真遇到兄终弟及的情况,两人好歹还是同一个爹。
皇帝这情况实在特殊,他有亲父母,又没有在先皇死前行过继之事,所以无例可依。
现在皇帝有意追封生父,这里面又涉及到宗法礼制、朝臣和皇帝之间的利益,皇帝和朝臣那边自然谁也说服不了谁。
于是争吵不断。
前朝吵闹不休,后宫自然也不平静。
自打皇帝下诏礼部,太后便称病关了宫门。
后宫有皇后压着,倒也没生出什么事端。
这段时间秦贵妃把萧宴宁看管的很紧,生怕他年幼被人忽悠说出不该说的话。
这个时间点,说错话,哪怕是被人刻意引诱着说错话,在皇帝心里就会落下一个很不好的印象,遭厌弃都有可能。
秦贵妃自然不会让萧宴宁陷入这样的境地。
萧晏宁也不想,他好不容易把皇帝的好感刷出来点,可不想功亏一篑。
所以这段时间,萧晏宁很听话,被秦贵妃直呼太听话了。
至于秦贵妃自己,她并没有躲起来。
甚至只要身体允许,她从不缺席各种应该出现的场合。
而且每次前去给皇后请安时,秦贵妃都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像孔雀那般又漂亮又矜傲。
若有人借机说一些难听话,秦贵妃更是毫不留情地反讽回去。
秦贵妃本来就有点任性、高傲,在皇帝面前也没刻意掩盖过自己的本性。
她出身国公府,待字闺中时没受过委屈,入宫后得皇帝盛宠,也没人给她气受。
她吃穿用度无一不精,这几年向来都是别人避她锋芒,她何时伏低做小过。
以前的秦贵妃眼里容不下沙子,现在更是如此。
她姓秦,她姑姑是太后,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皇帝和太后之间出了矛盾,秦贵妃夹在中间自然为难。
可为难归为难,却还不至于让人看笑话。
秦贵妃高傲的来永坤宫,高傲的离开,那姿态要多惹眼就多惹眼。
等她走后,众人视线有意无意落在康淑妃身上。
现在朝堂上的局面是皇帝想要的,但也可以说是康淑妃把最后那层布割了个口子,皇帝才顺势而为。
康淑妃是皇帝姨表妹,她称呼皇帝生母一句姨母,在通州,她的身份可以说和如今的秦贵妃一样。
有皇帝生母撑腰,就连皇后都要避其锋芒。
只是康淑妃的性子一向冷淡,不爱显摆,没有秦贵妃这么嚣张、高调。
但再怎么冷清的人,有了软肋也就有了弱点,有了弱点就会对现实妥协。
康淑妃的弱点就是六皇子,又或者说,这个皇宫里,所有有子嗣的妃嫔,弱点都是孩子,包括皇后,也包括秦贵妃。
皇后看着众妃嫔的表情,她知道她们的心思,神色越发平淡。
随着各宫皇子年龄越来越大,对太子的威胁也越大。
秦贵妃也好,康淑妃也罢,都一样,而她要做的就是稳住自己皇后之位,也稳住太子的东宫之位。
任何人想向东宫伸手,她都不会留情。
姐妹情深在深宫中,不过是一句空话。
秦贵妃回到永芷宫前,一直保持着傲气的模样。
到了宫里,挥退宫人,秦贵妃的肩膀一下子垮了下来。
太艰难了,宫里都是吃人不眨眼的人精,应付起来让人疲惫。
殿外有宫人在轻呼七皇子,秦贵妃轻轻推开窗户,只见萧宴宁正躺在桂花树下的躺椅上吃糕点。
秦贵妃嘴刁,吃东西讲究色香味俱全,永芷宫小厨房的厨子是她有孕时国公府特意送进宫的。
那时她胃口极差,吃什么吐什么,她还以为自己要这么吐死。
于是哭得稀里哗啦,皇帝知道后哭笑不得,于是让英国公夫人入宫陪她说话。
最后国公府送了个厨子进来,可以说永芷宫的糕点做得比御膳房都好,连皇帝都喜欢。
只可惜,皇帝就算喜欢也得克制,连续吃了几次就不再吃了。
秦贵妃很惋惜,愣是把皇帝那份也给吃了。
此时看着白白嫩嫩高高兴兴吃糕点的萧宴宁,秦贵妃脸上不由地浮现出一丝浅笑。
她生下萧宴宁时才十九岁,她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养孩子,害怕养不好。
好在她知道自己是怎么被养大的,所以她也那么养萧宴宁,把最柔软的布料给他,把最好吃的膳食给他,把他最喜欢的金子也给他。
太后时常说萧宴宁娇气,男子汉大丈夫一点苦都不能吃。
可秦贵妃总是想,身为她的孩子,为什么要吃苦。
再说,在皇宫里吃苦有用吗?吃苦就能改变别人对她对萧宴宁的看法吗?吃苦就能让别人对她对萧宴宁没有敌意吗?
既然没用,为什么还要吃这份苦。
男子汉又怎么了,她的孩子,身为皇子已经够苦了,娇气点就娇气点。
想到这里,秦贵妃垮下去的肩膀又直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