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阴云(2/3)
—
适逢三月,绿意从柳芽尖开始抹,一直灌到草壤,晨起开窗,便能闻到生命抽长的味道。
真正的春来了。
孟秋接到了出版社电话。
对方表明身份时,她怀里像揣了许多亮晶晶的流萤,猜测可能是好消息。
她遮着唇,小心翼翼地问:“真的过稿了吗?”
“是的。
”
她欣喜地重复一遍:“您的意思是,这本书真的会出版,并且翻译那行会属上我的名字?”
电话那头是个声音年轻的青年,被她想信不敢信的模样逗笑。
他官腔之下是温和,“是的,孟同学,您很优秀。
在几个翻译版本中,您的这版用词最精准,语句最干练,最通俗易懂,我们最终决定用您的稿件。
”
“我们主编想见见您。
”
“明天您有时间吗?”
孟秋没被惊喜冲昏头脑,理智地过了一遍课程表,明天她好像满课来着。
“请问大概几点呢?”
青年捂住了话筒,似乎在确认什么。
“明下午六点,金峪酒店五楼太白阁包厢,我们主编邀请您吃顿便饭。
”
便饭是谦虚的说法,真实情况应该比这要正式。
孟秋问:“我需要准备什么吗?”
青年耐心说:“您人来就可以了,就是同行之间的聚餐,不用有负担。
”
孟秋礼貌应下:“好的,谢谢,我会准时出席。
”
“如果您微信和手机同号的话,我一会儿加您,和您对接一下稿费问题。
”
“好。
”
孟秋有些惊讶。
她先前大概了解过行情,英翻汉一般千字九十到两百不等,对于她这样资历的,千字一百五已经相当高的价格了。
她半开玩笑,“你们出版社是不是收益还不错?”
对面似乎明白她的担心,发了个笑脸,“孟同学,我们很有诚意的。
而且你翻得很专业,值得这个价。
”
孟秋提前十分钟到酒店。
她报了包厢名,侍者给她引路并开了门。
包厢很大,典型的新中式,圆桌摆在临窗处,背后是一片活竹林,穿堂风吹得它簌簌作响,远眺能看到酒店的人工湖。
这间包厢是打通的,中间隔了一件黄梨木的镂空屏风,用的木雕,极为繁复。
侧厅有几张沙发,供人喝茶,那边坐着的像是有些身份的,在忆苦思甜。
孟秋一眼就看到了赵曦亭,心脏倏地一坠。
她没想过会在这碰到他!
他就坐在软座上,手臂折着,衬衫压出几缕褶,薄唇噙着一丝不真不假的笑,眼一抬,漫不经心地扫了她一眼。
旁边有人殷勤给他加水杯里的水,他淡淡点一下头,烟不离手,旁边人在说话,他只是听人说话,不怎么搭腔。
孟秋脚黏在地板上,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到底她将人拉黑了,冷不丁碰上,不自在遍布全身,他的存在感此刻对她来说就像街边小广告,膏药似的东一块西一块,擦也擦不干净。
她硬着头皮装鹌鹑。
有人注意到了她,她不是出版社的人,很容易被捡出来,问。
“她就是这次翻译的小同学吗?”
大家都看过去。
一直在他们旁边忙活的年轻人抬起头,推了推眼镜,对孟秋笑着打了声招呼,“对,孟秋。
”
“我们主编一直夸你呢,终于见到真人了。
”
“这几位都是我们编辑部的领导,我们出版社的灵魂人物。
”
声音听上去就是给她打电话那位,他谦和道:“你可以叫我小吴。
”
孟秋来之前看过出版社的官方网站,职员介绍里都有照片,虽然和真人有差,但高矮胖瘦大概能对得上。
这种情况不去打招呼不礼貌。
孟秋走过去妥帖地喊了声:“老师们好。
”
坐在正中间头发有些花白的应该就是主编,直夸她,还说要介绍直系学姐给她认识,肯定聊得来。
孟秋不卑不亢地谦虚。
小吴给她挨个介绍。
孟秋和座上大部分领导都问了好,就是赵曦亭,有意无意地简略。
坐在主座的男人倾身拧了烟,靠回沙发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她,什么都没说。
他眼神跟刚才蜻蜓点水蘸一蘸十分不同。
饥鹰饿虎地伏在她身上,黑隆隆追着她脸蛋跑。
孟秋感知得真切,压得喘不过气,出于本能想躲。
她已经示弱了,他还一直盯着,得理不饶人似的,逼她去找他。
孟秋实在没法子,正面他,简单说了句,“还是得谢谢赵先生给我机会。
”
就这一句。
赵曦亭鼻尖喷出轻笑,眼神也意味不明起来,像笑她在这之前骨头多硬,真见面膝盖又软了。
不过他也得饶人处且饶人,很快结束了这场秘而不宣的追逐游戏,目光松落了几分。
旁边一位女士温和地看向孟秋,看穿她的不自在,以为她见不惯这种场面,解围道:“小孟是吧?过来坐吗?赵先生说你挺优秀的,别紧张。
”
她亲亲热热拉她手腕,“长得真白净,你是燕大中文系的?”
孟秋像死鱼遇上活水,得了空喘气,乖巧地跟过去,“对。
”
落座后,女士和她轻语,“我看过你以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