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错落金枫(2/3)
个字都得有真实的出处,每一起案件还得附上发破概况…一张卡片容量有限,需要填写这么多内容,字字都得斟酌。
填写卡片、完善卡片、统计卡片上的案件信息,是陈晶晶每天要做的工作,无论是队长还是分管局长,随时都可能向她要发破案件的实时数据。
“小陈,本月立了多少,破了多少?”“今年累计立案多少,八大类案件多少?”诸如此类这些问题,她基本上张口就能应答。
全市三十二个派出所上报到刑警队的刑事案件,虽然不是每一起都能达到立案标准,但从一开始就得收录下全部的案件信息。
每月的20日是刑事案件月度统计的截止时间,俗称“结账日”,这天过后大概三个工作日,曲大队会把她和各分片中队长召集起来开会通案,从这个月所有接报案件中筛选出够立案标准的那些。
每当这时,作为内勤的她就要搬出所有的案件卡片,按时间顺序逐一报唱,每报一起,相关辖区刑警中队的队长介绍一起,如果没有争议,就计入“立案”。
那些可立可不立的案件暂且放一边,立案依据不足可能下降为治安案件的交给派出所处理,也可能放到下个月补立。
每月的25日是陈晶晶最忙的一天,无论多晚,她都得把当月刑事案件统计表全部填写完成。
这套统计表共有九张,内容合计上百项,全部依靠手工填写,也就是说,每张案件信息卡片上的每一项内容都会归纳进报表上的某一栏里,填写时须十分专注百分小心,表格的横竖、前后,此表和彼表都有内在对应的逻辑关系,一个数据弄错,一连串数据就扎不平,整张表格就得推倒重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对于陈晶晶来说,每个月有两件痛苦的事无法回避,一是大姨妈,二是报表。
她刚参加工作那会儿,金枫作为一个县级市,每年立案的刑事案件总共不过上千起,大案要案不过二三百起,摊到每个月就那么几十起,她几乎都能背下来,但只是过了一个产假,一上班却发现,邵勇填写的卡片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
邵勇说,立案标准在年初作了调整,好多以前不够立案的现在都得统计进去。
他还说:“照这么下去,如果不把案件信息输入微机进行管理,姐你再长一双手都干不过来这些活儿。
”
枪手在平门旅馆登记用的是假身份证,对此,陶然并不觉得意外。
不但不觉得意外,还有点儿庆幸,多亏小圆脸在办理入住手续时没跟对方较真,要不然,这俩亡命之徒小则被打草惊蛇,大则当场闹出人命也未可知。
曲晓明也不觉得意外,这俩杀手要是用真名实姓办了登记,那就不叫职业犯罪、有预谋犯罪,破案真这么简单,还要他们这些刑警干吗?
好在还有三位目击证人。
曲晓明给陈晶晶交代了一项新任务,围绕目击证人,用一到两天时间,协助张希音老师完成犯罪分子模拟画像工作。
接受任务后,陈晶晶从青莲派出所的专案指挥部暂时回到刑警大队。
一到大队部,她自动切换成内当家角色,不用谁吩咐,先把小会议室整理了一遍,请来电工师傅把日光灯管换新,让整个儿会议室变得干净又畅亮。
她见过张希音的犯罪分子模拟画像,但没见过他制作的过程,这次曲队长明确让她协助张老师工作,她得以有机会一窥究竟,当然要尽心尽力当好这个美术助理。
不光是美术助理,同时还得张罗好其他相关的事务,比如给老师排除干扰,安抚目击证人,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等等。
张希音是上海铁路公安处一名资深刑事技术员,自学成才,练就了模拟画像这项出众技能,在侦查实践中屡建奇功。
他那略带传奇色彩的画像故事早就在江浙沪刑侦界口口相传,在华东地区赢得了“神笔警探”的美誉。
前一天,曲晓明开车把张希音从上海接到金枫,大家伙儿都盼着张老师的画像能给案件带来新的突破。
曲晓明把宝押在模拟画像上是有原因的,在这之前,他已经尝过甜头。
1993年春天,金枫的环城北路一带连续发生四起强奸下夜班女工案件。
刑警联手巡警和派出所搞了一个多月伏击,没抓着现行,案件时不时还在冒出来,黄德发恼得天天骂娘,曲晓明急得吃不好睡不着,终于使出最后一招,专门设了个钓鱼的局,让陈晶
晶假扮女工半夜去走环城北路。
谁知一周折腾下来,鱼没上钩,还把陈晶晶累得发起了高烧。
黄德发没辙了,跑到槜洲去作了专门汇报,陆支队长一听,马上指出这类案件破害人跟犯罪分子有程度不同的接触,完全具备模拟画像的条件,立即打电话给上海铁路公安处,把张希音老师请到了金枫。
请张希音来画像本来就有点儿病急乱投医的意思,没想到模拟画像印在通缉令上贴出去才一天,刑警队就接到了好多举报电话。
曲晓明派任天华和邵勇专门负责电话登记和甄别工作。
量变终于引发质变,到第五天早上,根据一个匿名电话提供的线索,追踪到了一名四川籍重大嫌疑对象。
这家伙是建筑工地的一名钢筋工,白天干活,晚上住工棚,独来独往。
犯罪分子被锁定,抓捕工作立即跟上。
“只要他还在金枫地界,挖地三尺也得给我找出来!”黄德发一声令下,城乡派出所同时开展建筑工地清查行动,-夜之间,所有建筑工地的钢筋工全部清查了一遍,终于有一张面孔跟画像对上了号。
大案得破,金枫公安第一次见识到模拟画像的威力,也第一次领教了警察画师张希音的神奇。
事后,陈晶晶特意把嫌疑人照片和张老师的画像并排贴在工作日记上,不时翻出来看看。
她觉得,两者不能说一模一样,但至少有七八分像,尤其是画像上的眼神,残忍、恣肆,完全揭示了犯罪分子的兽性,令人印象深刻。
化肥新村顾姓居民、出租司机徐利民、平门旅馆小圆脸女服务员,三位目击者先后被带进刑警队会议室。
他们尽可能详细地向张希音描述了两名嫌犯的身高、体形、脸型、步态、口音。
事情刚过去不久,他们脑海中的印象还十分鲜明。
张希音问得仔细,陈晶晶在一旁记得认真。
要不是亲眼所见,她怎么也想不到,无师自通的张老师在人物画像方面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专业的程度。
只见他打开随身携带的公文包,搬出一整套描画模拟像的辅助工具,在“脸型”文件夹里就有等比例的圆形、方形、菱形、长圆形、上窄下宽型、下窄上宽型等已经画好的现成卡板,所谓的“脸型”并没有五官,只是一个脸的轮廓。
张老师取出其中一张符合的,问“腮颊是瘪的还是鼓的”,然后照着画,照着改,直到描述者认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接着问发型,在现成的“发型”文件夹里取出四种男青年常见的长短不一的发型卡片,其中一个“姓李的”始终戴着帽子,就不需要分发型和发际线,直接往里填画五官。
另一个“姓崔的”露出过头发,就反复询问他头发的“长短、曲直、色泽、厚薄”、“发际线是平直、弧形还是反弧形”,还有“两侧额尖是弯折角还是直折角”……·真是不胜其烦。
两个小时过去,小圆脸先行回槜洲上班,顾姓居民和徐利民分别询问一遍后又让他们在会议室一起回忆,他俩互相启发和补充,你一句我一句,简直像唱双簧一样。
陈晶晶注意到,尽管他们看起来十分认真努力地回忆着,但由于表达能力和描述能力的限制,更由于记忆的偏差,一旦画像落实到纸上,他们又会疑惑不定、犹豫再三,甚至推翻了再推翻。
张老师始终耐心倾听,适时启发,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一天下来,画像纸费了不少,但没有一张是完整的。
陈晶晶心里没底,又不敢问,即便曲晓明中途进来过一次,也只是在一旁默默观看一小会儿,一句没有多问。
眼看着太阳下山,下班时间到了,陈晶晶没敢提下班的事。
怎么可能下班呢,想必人家张老师一定也想早点儿完成任务回家,可他似乎压根儿没想着回家。
照这样耗下去,到明天这个时候,也不一定能画出让三方都满意的画像。
家里可是有一大摊事呢,陈晶晶心里着急,但脸上是安稳的,不能让外人瞧出她的不耐烦,否则两个目击者也会跟着不耐烦。
她时不时给张希音的保温杯续些开水,提醒他站起来走动走动,但他似乎听而不闻,好像屋里压根儿就没她这个人。
好不容易选好了眉型、嘴型,一张戴帽子的男青年面孔被粗略勾勒出来。
原来,人的相貌虽说千人千面,但还是有一定类型可分,要不然,为什么常常听人说“某某人和某电影明星长得真像”这样的话呢。
换句话说,长相越普通的人越是有规律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