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数独(2/3)
若是一个好年代,接下来的走向该是从没想过自己可以学数学的女孩走上一条未知前途的路,供后人讲述一个遵从内心的励志故事。
可现实是,用不了多久,兰幼因就发现她没有办法去学真正的数学,因为那是进入一个抽象的世界,而她却有太具体的事需要去投身。
但是数学仍然帮助到了她。
几年后,她通过考试,在政府机关找到了一份工作——去重庆的中美合作所当一个演算员。
民国三十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人一心要报珍珠港的仇,为自己之前在情报上的失误挽回颜面。
一个叫“魔术”的密码破译项目在世界各地设立分站,用来搜集可以攻破日本那套被认为“牢不可破”的紫色密码(PurpleCode)的情报资料。
位于重庆的中美合作所就承担起了一部分相关工作。
当然,包括兰幼因在内的一众普通科员,是不会知道自己正处在某个庞大计划的角落的。
她隶属于电讯组,每天的演算量很大,却不知道自己算出来的结果是用来干嘛的。
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根据新得到的演算公式,来推测前一段时间的结果是否是上级想要的。
大多数时候都不是。
有一天在食堂排队时,另一个演算员表达了同一种好奇——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兰幼因犹豫了一下,还是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我们好像在同时做两种数独,一种是人出的,有一般性的规则,另一种却像是随机产生的,并不知道规则。
”
同事听了她的话还有点云里雾里,但是从她身边走过的一个长官却停下脚步,转过身来看她。
兰幼因就被调到了破译组。
她这才知道了关于破译日本海军密码的计划。
而密码,就是她曾经思考过的,形而上的世界。
组里的其他破译员要么是系统学习过数学的大学毕业生,要么是那个年代的早期语言学者,相比之下,兰幼因对于密码学的了解,就是刚进学堂的小学生。
但是这并不妨碍破译组长看出了她从没被挖掘过的潜力,如果能从一堆庞杂无序的演算中倒推出目的,说不定也能从更庞杂无序的密码中找到一把钥匙。
然而,兰幼因刚被教授基础的密码知识,太平洋战场上就传来消息,美国人已经干掉了策划珍珠港偷袭的山本五十六,日本海军大将的准确行程就来源于被破解的紫密电文。
在破译组组长如释重负的同时,兰幼因的内心却有一丝丝惋惜。
她当然不是觉得刚学了密码学皮毛的自己能比美国人更快地破译出那套密码,她只是想,总该有一些源自数学本身的野心。
组长清楚她的心思,投以老江湖看初生牛犊的目光。
兰幼因还是作为破译员工作了一段时间,并且协助破译过一些日本外务省的密电情报。
在抗战结束前夕,还因为从几则看似是气象报告的电文中破解出关于日军在印度缅甸的撤退路线,而被授予了上尉军衔。
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了。
民国三十五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中美所解散军事机关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