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一生行善弘德帝(1/3)
“哪儿有皇帝住东宫的?他们中原自古就讲究一个名正言顺。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小皇帝,定是傀儡无疑!”
上一次,草原派出去的使臣巴图,换来西域彻底被收复,草原陷入经济制裁,巴图已经失去了草原首领的信任。
即使巴图拼命表示太子真的权势颇大,能越过皇帝直接下旨,但没人信他,因为听起来太荒谬了。
故而,新皇帝住东宫的消息一传来,那些首领,只会愈发相信自己的判断。
“糊涂啊!”
东宫很差吗?东宫的规格不就是小一点的一整个前朝和后宫吗?
当东宫里住着实权皇帝,那东宫就是真正的皇宫。
可惜,没人信他。
又或许,他们只是更愿意相信大梁内部不稳罢了。
其余的藩国就与这些草原部落首领想的不一样了。
大梁刚刚灭了一个国,太上皇也好,新皇帝也罢,都是能决定他们生死的“皇”,纵然人家内部有争斗,也不妨碍人家都能灭了自己。
待大梁的批复下来,允许他们来朝贡,贺新君继位,一个个都觉得活了过来,还能商量,挺好。
至于是明年过年之后,他们理解。
毕竟——周边的国家还不少,一个个接待,不如一次性接待,省得麻烦,而远一点的范围,就需要一定的传播消息的时间。
而对于大梁来说,新帝登基,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不大,对于朝堂而言,也同样不大,毕竟,权力的过渡,已经过渡了四年了,早习惯了。
唯一激动的群体,就是考生这一群体了。
明年正式改元,是为弘德元年,开设恩科,这一次,经业书院兵家学院已经施行了起来,故而,文举武举并行。
“武将培养难,文臣却一茬一茬不断,文武举并行,如此,也避免了文臣的独大,单脚走路终究不稳。
”
“这第一批武举出来,进兵家学院的学生,我要去坐镇看着!”太上皇不可否认,当继承人足够放心,安心养老,人都精神了不少,这一闲下来,就想找点事儿干。
倒是登基后的姜衡,再也没法轻松摸鱼了。
当太子的时候,上头还有皇帝顶着,能心大的甩手,可一登基,元泰帝干脆的真的退居二线,光是责任感,就没法让他再放心摸鱼。
闻言,哀怨地转头看向一脸红光的太上皇,“您本来就是经业书院名义上的院长,还是太上皇,没人拦着您。
”
“说正经呢,想培养什么样的?那群老家伙们能力不用担心,但是培养学生不一样,尤其是培养武将,马虎不得。
”
“忠君爱国,思想不歪,其他的,看他们的造化。
”
太上皇了然颔首,不再多问,直接就离开了北辰殿。
是的,北辰殿。
说是新帝住东宫,但没住到一个月,太上皇就带着太妃们搬到了前朝留下的行宫之中,景色还比皇宫里舒坦,若非武举一事,太上皇还嫌回来麻烦呢。
如此,父慈子孝的天家美名,也都有了,可谓双全。
看着太上皇潇洒的背景,姜衡不禁有些怀疑,提前继位,真的有必要吗?
有的有的,包有的,在位时间能多好几年呢。
当然,这是几十年后的事儿了,现在还有一堆要处理的事情呢,光是科举,就不仅是一个武举的问题。
“东宁省与西域的考生,还没有能考到举人参加会试的,但毕竟是陛下登基的第一年,臣私以为,不能不顾两地的情绪。
”
“但若是破格录取,或者破格让其参与会试,他们可没有足够的实力让其他考生服气。
”
“且有一就有二,那以后的北蒙呢,不说北蒙,就是相对贫困的海南呢,若他们也要破格,朝廷怎么办?”
就东宁省与西域的考生问题,诸位大人切磋了数轮之后,终于得出了一个能让所有人暂时统一的,并且符合正规程度的方案:
国子监名额。
虽说现在有了经业书院,但是国子监的地位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经业书院偏向于学术,而国子监成绩达标后,是可以毕业,直接授予官职的。
所以,可以对西域和东宁省本地的考生,根据他们自己当地的水平,走“贡生”的途径入国子监。
为表君恩,只需要多开放几个监生的名额,这边合情合理了,谁也说不出错来。
弘德元年的科举需要考虑的问题,便提前给完善了。
“倒是说起海南,海南偏南,朕看这次递交朝贡申请的外藩中,有地势与海南相似之地,他们的一些作物,未必不能在海南试着种植试试。
”
同一纬度上,相似的气候条件,海南这块宝地,有的是发掘的地方。
“臣等明白。
”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很快就到了新的一年,提前了几年的——弘德元年。
外藩的使臣也陆陆续续,抵达了大梁京城,被安排在了驿馆。
草原这次的代表换了人,没再让巴图来,阿古拉受草原几个大部落首领的影响较大,潜意识受到了影响,觉得新帝是个傀儡,没太在意巴图的提醒。
阿古拉一到京城,就去拜访慎侯,打听太上皇的喜好和风格。
慎侯:?
看在曾为草原同胞的份上,慎侯好心提醒了一句,“你不打听当今陛下的喜好?”
然后,就看见阿古拉一副也行的样子,看似礼貌道:“您说。
”
慎侯:……没救了!
大梁的过年,是从除夕到正月十五的,在这期间,是不上朝不当值的。
也就这次他们来的时间早,要接待外藩,这才让部分老大人,鸿胪寺官员,和驿馆的官吏忙碌了起来。
为免错过朝贡,藩国大多选择宁愿提前到,于是,这些藩国使臣,可以说是在京城,过了一个年。
也见识到了,过年期间,中原王朝的繁华,加大了他们要继续与中原王朝贸易的决心。
只是不知,如今的大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