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一生行善弘德帝(3/3)
战,草原的损失太大了。
“元泰弘德父子,蛇鼠一窝!”
“等等,外面什么声音?”
四月,北地传来捷报:兀良哈部落首领次子巴图联合族人篡位夺权,随即递交降书,对大梁俯首称臣,恳请进京拜见皇帝陛下。
面对兀良哈首领和大王子失望和愤慨的眼神,巴图表示:“阿父,大兄,我这样,才是将部落带到强盛的正确道路,族人愿意跟着我,就是证明!”
大梁的实力分明就越来越强!连倭岛都能屠,再不俯首,难不成走倭岛的老路吗?
他是去过京城的,京城的日子,才是权贵该过的日子!
他早早表态,说不定就能是慎侯第二,看看人家的日子,多潇洒,他那个羡慕啊!
自从回部落后,他已经想念在京的日子许久了。
“比意料之中快了许多。
”
这巴图,还真是个人才。
“让魏将军护送巴图一家子进京。
”
“是。
”
这乱的,可就不是一个兀良哈了,另外两个大的部落,还能消停得了?
看在巴图识趣没有搞小动作的份上,姜衡满足了巴图的心愿,照例给了巴图一个爵位,封为——诚侯。
这怎么不是巴图成功“南下”了呢?
至于原本的部落首领……那是谁?
而在大梁内部,在兀良哈的主动臣服后,各地开始涌现出一个声音:
圣天子的仁德,感化了草原的蛮夷,使得蛮夷真心归附……
姜衡没忍住笑了出声,笑意却不达眼底,“查清楚了吗?从哪儿兴起的?”
仁德,靠着仁德就能感化蛮夷,收复失地,这种骗人的鬼话也能兴起?
看似是赞扬圣君,吹捧皇帝,可若是长此以往的宣扬,岂非寒了浴血奋战的将士的心?岂非将文人给高高捧起?毕竟,经过圣君的实践,圣人德行就能感化蛮夷诶!
这些蛀虫,从未死心,稍不注意,便会成为他们攀附的养料。
不动声色,借力打力,明褒暗贬,暗度陈仓,他们可太熟悉了,毕竟已经运作上千年,成体系了。
绣衣卫指挥使如今已经是从春和戏社就开始跟着他的杨柳,“回陛下,江南一地,连带着江西。
”
一旁的万斐不禁咬住了自己的牙槽肉,这是往他脸上打了两个巴掌,一个是舆论的兴起,一个是江西之地。
姜衡不意外地点了点头,“江南嘛,正常,江西之地,科举界的扛把子,助推一把,也正常,人之常情嘛。
”
然后下一秒:“今年南京,浙江,江西的进士,都安排去支教。
”
再看向万斐,“两个月后,没处理好,你也跟着去。
”
万斐一颗心落了地,还好,陛下没有怀疑他,“臣叩谢陛下圣恩。
”
姜衡继位后,没有直接让老臣们乞骸骨,毕竟说白了,现在天家父子一心,那朝堂的过渡,最好就慢慢来,治大国如烹小鲜,急不得,躁不得。
可现在,听到外面传的圣君的“好名声”后,姜衡没有与诸位大臣商量,直接就下了旨。
他倒是好奇,有没有人来劝他。
结果是——没有。
倒是林朗来了。
“潜之怎么来了?可是谁哄你来的?”
林朗失笑,“臣又不是小孩子。
”在基层混了几年,又在京城混了几年,怎么都不至于像科举当年那样被十来岁的小孩儿轻易套话了。
林朗将与他交谈的那些大臣说的话都说给了姜衡听,这才继续道:“他们虽说各有心思,但不得不说,他们的话,并非毫无道理。
”
姜衡哼哼两声,“把朝政当生意做呢。
”
但,他不也默认了这一准则吗?
“那就一个省留两个人,其余的,分批次打乱外放出去支教。
”
“江西的主要去东宁省,南京的与浙江的富裕,就去西域和北边为主。
”
“你直接任吏部左侍郎。
”跳过礼部侍郎,直接吏部侍郎,待一段时间再转礼部尚书,平调吏部尚书,升任右相,妥了,平稳升迁,资历足够,谁也挑不出来问题。
林朗对此不意外,他们找到他的时候他就意识到了,“是。
”
等太上皇听闻此事后,凝思了许久,带着些不可置信,“他就这么消停了?”转性了?居然没趁机敲一竹杠?
安王有些难以喻言看着太上皇,“我算是知道九弟的性子随了谁了。
”
各地的精英啊,就因此一次的试探,直接去支教了,留在京城的仕途也几乎到头了,可谓是全军覆没,三年一次的科举呢,就这,弘德帝这一手,很心慈手软吗?
要他说,那些老臣能如此沉默,礼貌的交换条件,才是出乎了安王的意料好吧,可见老臣们对弘德帝的本性已经有了了解,知道不能硬碰硬。
“他私库这次可富了不少,江南那边连夜孝敬来的。
”
太上皇啧了一声,“这当了皇帝果真不一样了,都不知道分一点给我这个当爹的。
”
“他估计没剩多少,都拿来搞研究了。
”
太上皇不说话了。
安王也不想说话了,一家人没一个省心的,尤其是当皇帝的两个,他算是知道他为什么被废了,他太正常了,太正常是不适合当皇帝的……
不过真相嘛,终究能看清的是少数人。
至少对于那些外藩使臣而言,弘德帝还是很随和亲切的。
毕竟,弘德帝明令重开海贸,并朝廷表态支持海贸,这与以往的民间私人海贸,官方只寥寥几次的朝贡是完全不同的。
这代表着,他们能放开手脚的与大梁做生意了!
不说自己能享受多少,就是倒卖大梁的商品,就足够让他们发家致富了,总有太远,没法与大梁做生意的国家的。
海贸,也是要看国家实力的,有无在海上航行的实力,很重要。
大梁,名副其实的包容万方。
而这,也在悄无声息,如春风化雨般,影响着大梁各地百姓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