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制作:靳茜(3/3)
接管制作部,就马上换了风格。
首先,她借自己之前工作经历,介绍了一家主营艺人经济、但近期开始尝试制作节目的公司和P站方三方会谈,明确在完成这一季度的定期投放之后不再续约,置换出了一部分资源。
然后逐步升级对立项制作的审批要求,同时组建了专门的市场研究办公室,搜集分析当前市场作品的评价和风向,并对通过基础审批的项目进行二次评估分析。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方可以这个新鲜出炉的菜鸟,还有他临时赶工出来的《TEST》,被单独提溜了出来。
对靳茜来说,这属于是瞌睡来了递枕头。
如果没有方可以,她也要去一些比如大学生电影节、地下电影协会之类的地方大浪淘沙挖人,总之,现在公司里像王祥这种只会三板斧、不动脑子拍戏还占用资源的,她是一个项目都不打算过。
……
“民国片?”
靳茜有些诧异地盯着方可以送过来的计划书。
这个世界也是有民国时代的,只是所指的时期不同。
明代晚期的万历年间,大明王朝曾进行了一系列包括开放海禁、重视商业、整肃吏治在内的重要改革,不仅赶上了大航海时代给朝廷续了一波命,还因为通商需求,重新将辽东都司等地纳入控制。
尽管,改革的繁荣只是烈火烹油,将王朝末年内陆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用航海拓殖以短暂缓解,最终仍在几十年后爆发更加剧烈的矛盾,但已经颤动翅膀的蝴蝶却毕竟飞舞。
原本历史上由李姓驿卒领导的农民起义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位世代镇守海港的军户子弟,并一众能人掀起的另一种变革,随之建立的时期,便被定为民国。
这时的确涌现出不少文艺作品和思想理论,无论艺术文化还是科技都有巨大提升。
但,还是那个老问题。
由于民国后半段时期几乎与三次战争深度绑定。
如果是一些严肃深度的文艺作品还好,但作为精神解药的影视行业,为了避免引起伤痕记忆,几乎没有什么作品会专门拍摄这一时期背景的故事,顶多是用其晚期的腐败混乱作为战争片的背景铺垫。
严格来说,也不是不能拍严肃向伤痕作品,每年的道德宣传片也都不少的。
只是,哪怕只看过方可以一部,不,准确来说是半部片,但也足以靳茜对他产生一个模糊的认知:
浪漫文艺批,和战争这种纯正深刻的严肃议题,不说差了十万八千里,但至少也是鸡同鸭讲。
当然,话也不能这么说。
靳茜也有所耳闻,男人或早或晚,总会在某个年龄觉醒成为野生史学研究票友[1],开始发挥各种主观评议权。
同样也有很多人,一旦有所成就,就开始往自己身上堆深度。
但问题是你方可以这也没成功呢吧?
退一万步说,这种片子拿给他们SE立项,是不是步子迈太大了。
*
作者有话要说:
[1]改编网络梗,大概是:男人一旦超过40岁,自动发放教师资格证;一旦超过50岁,自动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
——
明晚值班,停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