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作赋(3/3)
后年便将此法大批量推广到百姓之家,届时又能减少许多食不果腹吃不饱饭的百姓商量。
以及,刘彻觉得自己需要反思一下。
从前的朕还是太保守太古板了。
刚发明马具时,他主要将注意力放到了马镫上,没想到马蹄铁这小小东西居然能让大汉少损耗三千匹战马:他认为玉黍可以亩产十石,结果却是亩产千斤,这个代田法也是,比他的预想足足多了一石半。
看来朕以后需要将结果设想的更高一些。
刘彻心中感叹道。
除了宫中的试验田,庶人百姓家的农田也都到了收获时节。
即使大汉今年在春耕时期对匈奴出战,可因为新农具的普及,并没有耽误多少农事,杏黄时节,喜看稻菽千重浪,畎亩之间,全家老少齐齐上阵收获粮食,辛勤劳动一年,终于有了成果,此时没有什么比收获更重要的了。
和以往不用,百姓们今年有了新的收割工具,一种名为麦钐的新农具。
这种农具制作方法很简单,即使不是专业的木匠,研究一段时间后也能做出来,材料更是简单,木架、竹片、拉绳等,唯一贵重的就是中间那片锋利的金属刀片。
如果说从前的镰刀是一把一把割麦稻,那么麦钐就能让百姓一片一片的割麦,虽然这东西对操作者的要求很高,但大家都是常年在田间地头里干活的人,练习个将近的一天时间就能上手了。
一进一退,一抡一翻,麦子全都落到网状的钐身中,其效率是从前普通镰刀的十倍不止,而且也很省力。
因为麦钐的推广,今年秋收要比以往结束的早。
新农具这样省力高效,所以好多人都在计划着明年春天开垦荒地,再多种几亩田地,多收的粮食,无论是去市上卖钱或者存起来自己吃,对大汉许多个五口之家来讲,各方各面都有保障。
汉朝官府是鼓励开荒的,毕竟现在人少地多,漫山遍野的山头平原等着大家去开垦,多一些土地,官府还能多收一些赋税。
对于此事,许多官员都有上书,刘彻也察觉到了百姓们的意愿,朝会上和诸位大臣们商量该如何给他们一些优惠便利的新政策,以此来促使百姓开垦田地。
大汉的官员,平时吵归吵闹归闹,但一遇到真章时,腹中还是要有想出合宜国策的墨水,因此朝会之上,又是一翻争辩,只不过和上次讨论打匈奴的时时相比要平和一些。
写词做赋,需要一些时间,趁着这个空隙,闻棠断断续续准备了将近半年的织室终于完成,在机械大师丁缓的巧手下,做出了根据珍妮机和黄道婆纺纱机等机器改造,集百家之所长的综合式织布机和纺纱机。
闻棠在长安经过一年的摸爬滚打,关于带团队这件事也琢磨出一点门道来,无非就是八个大字。
人尽其才,悉用其力。
闻棠脑子再好使,也不可能是门门精通的十二边形战士,她只需要对任何事都略通一点就行了,至于其它……
有关化学方面的发明丢给那些方士们,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这段时间上林苑中总会有各种无家可归的心碎方术士来府门口寻她收留,但谁也不会嫌自己手下多,来了就收着呗,一块送到酒坊去干活,酒精酿出来了,还可以继续研究别的香型的白酒啊。
农学方面找氾许二人,机械工具找丁缓。
至于闻棠……
她负责验收项目。
刘彻负责给闻棠批经费。
他知道闻棠近些日子搞了一个织室,织室里有新型织机,刘彻公式为:闻卿的新发明=各方面的增产。
所以这新型织机也肯定能提高织女们的织布效率。
“闻卿,你这新织机效率如何?”
闻棠并未明言:“陛下,您猜猜看?”
汉朝一匹布宽度二尺二寸,长为四丈,换算过来就是宽五十厘米,长九米,而一名女子一日能织布五丈左右,也就是一匹布多一点点。
所以《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三日断五匹”算是很勤快很高效率的了。
有了之前的教训,这次刘彻决定不再保守。
刘彻:“一日织六匹?”
闻棠:?
她觉得刘彻今天的想法实在是太狂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