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节(2/3)
            
              
				上投下一条笔直长影。
    
太后端坐在仁寿宫的主殿里,沉默品茶,清幽茶香飘满了室内,太后问了一声:“琼英,你可要尝一尝攒盒里的点心?”
五公主若缘、七公主琼英正坐在下方。
    若缘神色安定,琼英却有些焦急烦躁,就连手里的玉骨扇子都拿不稳了。
    
琼英记得自己不止一次骂过华瑶是“贱民“,也曾与华瑶争夺过方谨的宠爱。
    
琼英与华瑶同岁,只比华瑶小几个月,但她从不亲近华瑶,处处与华瑶做对。
    说是“做对”,其实也不是故意的,她根本没把华瑶放在眼里。
    区区一个贱民之女,哪有飞上枝头当凤凰的本事?
如今华瑶一步登天,顺利掌控了军政大权,满城权贵无一不想逢迎华瑶,皇族也不敢违抗华瑶的命令。
    
早在华瑶返回京城前的半个月,方谨的棺材就运到了皇城,琼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
    不可一世的方谨,竟然死在了沧州战场上。
    虽然众人都说方谨被羯人毒死了,琼英却怀疑华瑶巧妙地谋害了方谨,只因华瑶的毒计太过巧妙,方谨的亲信也没察觉出来,纷纷投靠了华
瑶。
    
琼英感到恐惧之余,对华瑶更有几分敬佩。
    
太后似乎把琼英的心思看穿了。
    太后特意吩咐琼英尝一尝点心,原是提醒琼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琼英道:“儿臣……儿臣谨遵皇祖母吩咐。
    ”
太后道:“好孩子。
    ”
日晷的倒影偏移了一寸,仁寿宫的太监赶来报信:“启禀太后娘娘,殿下领着文武大臣,正往仁寿宫走来。
    ”
依照大梁国的礼制,立下战功的皇族回到皇城之后,首先要去宗庙敬香,然后要给太后请安。
    华瑶才刚离开宗庙,就准备面见太后了。
    
太后的语气慈祥和蔼:“这孩子总是很有孝心。
    ”
若缘不禁勾动嘴角,无声地笑了一下。
    她不相信太后疼爱任何一个孙子孙女,不过太后经常在众人面前扮演一副慈祥祖母的姿态,除了皇族之外的臣民多半会认同她的宽厚仁慈。
    
繁杂的脚步声从门外传来,由远及近。
    若缘和琼英连忙站起身,提起裙摆,跪在地上,恭敬道:“臣妹恭迎太女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
仁寿宫的众多奴仆全部跪伏在地,华瑶跨过门槛,沉声道:“免礼,诸位请起。
    ”
众人谢恩过后,缓缓地站了起来。
    
华瑶步入正殿,对太后行礼:“儿臣参见皇祖母,恭请皇祖母圣安。
    ”
包括谢云潇在内的众臣也随着华瑶跪了下去,孝敬太后是宫里的规矩,太后的地位一向是极高的,深受臣民敬仰。
    太后放出了外朝的政权,却还统管着内宫各项事务。
    华瑶想把权柄从太后手上完全夺过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边境战事已经结束了,皇城夺权之争才刚刚开始。
    
太后柔声道:“你终于回来了,好孩子,快起来吧,赐坐,送茶。
    自从你去了沧州,哀家整天念着你,日日夜夜为你诵经祈福,生怕你遭遇不测。
    亏得祖宗保佑,你又打了胜仗,羌国和甘域国都投降了,你身上可曾受了什么伤?”
华瑶和谢云潇先后落座,华瑶从仁寿宫女官的手里接过一杯茶。
    她捧着茶盏,缓声回答:“儿臣不孝,让皇祖母担心了。
    好在儿臣毫发无损,沧州局势已定,大梁官兵救回来的俘虏多达上百万人,真要感谢上天保佑,也算是没有辜负皇祖母的期望。
    ”
太后与华瑶寒暄了几句,迟迟没让若缘和琼英落座。
    她们二人有些尴尬,只能站在木椅之前。
    
华瑶侧过头,看了一眼若缘和琼英。
    
若缘皮笑肉不笑。
    
琼英含笑道:“皇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臣妹对皇姐佩服得不得了。
    羯人羌人退离了大梁国土,皇姐又守住了一方安宁。
    这般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为国除奸,为民造福,除了皇姐之外,当世再没一个人能做到。
    请恕臣妹多嘴,皇姐南征北战的这些年,立下了血汗战功,朝廷应当嘉奖皇姐的功绩,安定民心,安抚臣心,大梁国的朝野内外便是君臣一心。
    ”
华瑶听见琼英拍自己马屁,心中有些惊讶,她一直以为琼英眼高于顶,根本不屑于溜须拍马。
    现在看来,琼英并非不懂变通,她也是一个很识时务的人。
    今天也是华瑶生平第一次在她脸上看见如此真挚的笑容。
    
华瑶分明是很受用的,偏要故作淡然:“皇妹过奖了。
    ”
琼英的马屁竟是一个接一个:“皇姐谦虚谨慎,已然是皇族表率,难怪民间传闻都说您是真龙